出自:阜阳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 )较为合适;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更佳。

A、
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
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
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
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标

C、
教育宗旨

D、
教育方针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A、
一般性目标

B、
特殊领域目标

C、
普遍性目标

D、
行为目标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 )

A、
动作技能

B、
态度

C、
道德

D、
美德
( )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

B、
布鲁纳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

A、
精确性

B、
普遍性

C、
规范性

D、
模糊性
()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

A、
一般性目标

B、
行为目标

C、
表现性性目标

D、
生成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A、
一般性目标

B、
行为目标

C、
表现性性目标

D、
生成性目标
一般来说,可以从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三方面考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A、
学科知识

B、
教师的要求

C、
国家政策文件

D、
学校的校情
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 )

A、
教师、学生、社会

B、
社会、学生、教师

C、
社会、学科、教师

D、
学生、社会、学科
()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A、
夸美纽斯

B、
杜威

C、
斯宾塞

D、
赫尔巴特
施瓦布认为课程不是教材这一个因素,而是教师、学生、教材、( )四因素动态交互的作用。

A、
学校

B、
教学目标

C、
课程标准

D、
环境
怎样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基本策略是:恰当提问和( )。

A、
创设对话情境

B、
构建师生关系

C、
进行启发式教学

D、
适度引导
教学方法选择的要求:一是符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二是适合特定的( );三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A、
学生学习水平

B、
教学情境

C、
教学过程

D、
课程内容
如果从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学方法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型教学方法。

A、
自学

B、
自主

C、
讨论

D、
合作
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较早产生、比较传统的观点。

A、
课程内容即教材

B、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C、
课程内容即活动

D、
课程内容即实践
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的代表是( )。

A、
夸美纽斯

B、
杜威

C、
斯宾塞

D、
赫尔巴特
“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 )组织课程内容

A、
序列

B、
横向

C、
直线

D、
水平
传统教育与新教育最大分歧在课程内容呈现方式表现为( )。

A、
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B、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C、
直线顺序与螺旋顺序

D、
正向顺序和反向顺序
()的“精神助产术”就为我们树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和教育观,“自我”、“自我意识”在其哲学中处于首要地位。

A、
卢梭

B、
福禄贝尔

C、
苏格拉底

D、
赫尔巴特
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三要素的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教学内容

D、
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 )

A、
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以学伦教

B、
双边性、情感性、教育性

C、
综合化、情感性、发展性、以学伦教

D、
双边性、情感性、发展性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 ),其中上课时中心环节。

A、
写教案

B、
课后辅导

C、
制作课件

D、
熟悉学生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

A、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
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C、
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

D、
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发现法
要求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这指的是哪种教学模式( )

A、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B、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C、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D、
程序教学模式
以下教学方法中属于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是( )

A、
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

B、
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

C、
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

D、
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的是(B )

A、
加涅

B、
布鲁纳

C、
巴班斯基

D、
赫尔巴特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 )

A、
教学

B、
课程

C、
课外活动

D、
课程行动研究
将课程实施看做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认识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这是( )

A、
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
课程实施的互动适应

C、
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
课程实施的创生观
教学的辅助性形式主要有( )

A、
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B、
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C、
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D、
讲座、辅导、上课、课外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

A、
结果与评价

B、
甄别与提高

C、
情感与态度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
中央集权型

B、
地方分权型

C、
蛋糕型

D、
学校自主型
新课程改革体现在政策上得鲜明特点是( )

A、
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权利平衡

B、
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管理平衡

C、
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决策一致

D、
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有了统一的教材
( )是指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宏观规划、总体方案研制的过程。

A、
课程管理

B、
课程设置

C、
课程规划

D、
课程设计
( )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各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体现了国家对各学科课程内容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考试评价的直接依据。

A、
课程标准

B、
课程纲要

C、
课程规划

D、
课程设计
( )就是通过对未来教学工作和活动的设计,控制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并取得最好教学效果。

A、
教学计划管理

B、
教学管理

C、
教学目标管理

D、
教学绩效管理
课程管理主体是指课程管理者,包括课程的主管人员和( )的管理人员。

A、
教学过程

B、
课程实施

C、
课堂教学

D、
教学评价
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 )

A、
教学过程管理

B、
教学结果管理

C、
教学质量管理

D、
教学行为管理
在教材管理上,有五种不同的制度:一是国定制;二是审定制;三是认定制;四是( );五是自由制

A、
招标制

B、
选定制

C、
内定制

D、
采购制
课程管理体制的类型包括集中管理的体制、分散管理的体制和( )的体制

A、
综合管理

B、
目标管理

C、
标准统一、管理分散

D、
民主管理
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 )

A、
教学结果、教师教行为、学生学行为

B、
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学校办学目标

C、
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

D、
教师、学生、家长
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 )是评价的主体

A、
教师

B、
学生

C、
校长

D、
教师和学生
课程评价对象以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的评价,成为( )

A、
宏观层面

B、
中观层面

C、
微观层面

D、
学校层面
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教育名著《第四代课程评价》是( )的合著。

A、
古巴和林肯

B、
布鲁姆和林肯

C、
布鲁姆和古巴

D、
古巴和艾斯纳
强调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统一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 )提出的。

A、
泰勒

B、
布鲁姆

C、
布鲁纳

D、
艾斯纳
提出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泰勒

B、
杜威

C、
布鲁纳

D、
艾斯纳
( )是指事件的形成过程之中,在事件进行和实施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必须作出评价的阶段性评价。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过程性评价
20世纪初期,现代课程界较为崇尚的课程评价方式是( )

A、
质性评价

B、
回应式评价

C、
量化评价

D、
过程性评价
由美国课程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提出的CIPP模式是指( )

A、
外貌模式

B、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

C、
目标达成模式

D、
鉴赏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档案袋评价成为了质性评价的方式之一,在档案袋评价中,学生档案袋的创造者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校长

D、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