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学原理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是哪种学说的观点?(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标志着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的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理想国》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A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政治制度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态
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 )。 A、育人为本 B、立德树人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教育公平
“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特征。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个体社会化功能的表现不包括( )。 A、形成社会价值观 B、完善自我观念 C、唤醒生命自觉 D、社会技能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本位论
在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 )。 A、痒 B、序 C、教 D、养
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六三三学制
“长者为师,能者为师”,是教师职业发展哪一阶段的特点?( )。 A、非职业化阶段 B、职业化阶段 C、专门化阶段 D、专业化阶段
教师要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反思、自主建构,这体现了教师( )的角色。 A、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B、知识体系的组织者 C、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D、不断发展的学习者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揭示了师德要求,即教师的( )。 A、专业理念 B、专业精神 C、专业能力 D、专业自主
( )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经验课程
( )是课程的重要载体。 A、课程体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B、课程体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1949年,美国教育学家( )出版了著名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A、查特斯 B、拉尔夫·泰勒 C、塔巴 D、布鲁姆
(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A、目标本位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教学具有教育性体现了( )的教学规律。 A、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B、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 C、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 D、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是()。 A、选好班干部 B、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C、提高学习成绩 D、逐步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下列学说与代表人物配对正确的是( )。 A、生物起源说——达尔文 B、心理起源说——勒图尔诺 C、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D、神话起源说——亚当
( )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A、《普通教育学》 B、《理想国》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 )。 A、规模 B、内容 C、速度 D、性质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根据这一论述,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人 B、历史 C、社会 D、国家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可以开始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功能的前提条件不包括( )。 A、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B、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C、朋友的帮助 D、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目的着力强调的素质。 A、创新精神 B、创新能力 C、创新思维 D、创新人格
( )最早出现双轨制学校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 A、1902年《壬寅学制》 B、1904年《癸卯学制》 C、1922年《壬戌学制》 D、《六三三学制》
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爱对于教育,犹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便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便不能称其为教育。”这句话反映出,教师职业的什么特点?( )。 A、价值性 B、伦理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主动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以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的姿态,不断反思教育实践。这体现了教师( )的角色。 A、知识体系的组织者 B、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C、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D、不断发展的学习者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属于教师的( )。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属于教师的( )。 A、专业理念 B、专业知识 C、专业能力 D、专业自主
( )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A、学科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经验课程
( )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通常要判断的是目标实现的程度。 A、目标本位评价 B、内部人员评价 C、质性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 A、确定教育目的 B、选择学习经验 C、组织学习经验 D、评价教育目标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渐强调( )的主体作用发挥。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家长
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开展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方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伦理性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班主任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这是( )。 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践锻炼法
课程:
走班制:
诊断性评价:
榜样示范法:
教材:
个别教学:
形成性评价:
情感陶冶法:
请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