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分析
用乙醚抽取测定脂肪含量时,要求样品() (A) 含有一定量水分 (B) 尽量少含有蛋白质 (C) 颗粒较大以防被氧化 (D) 经低温脱水干燥
罗紫—哥特里法测定乳脂肪含量的时,用()来破坏脂肪球膜 (A) 乙醚 (B) 石油醚 (C) 乙醇 (D) 氨水
称取大米样品10.0g,抽提前的抽提瓶重113.1230g,抽提后的抽提瓶重113.2808g,残留物重0.1578g,则样品中脂肪含量() (A) 15.78% (B) 1.58% (C) 1.60% (D) 0.00%
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要求样品?() (A) 水分含量小于10% (B) 水分含量小于2% (C) 样品先干燥 (D) 无要求
测定水的酸度时,把水样煮沸,除去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以酚酞作指示剂,测得的酸度称为()。 (A) 总酸度 (B) 酚酞酸度 (C) 煮沸温度的酚酞酸度 (D) 甲基橙酸度
pH计法测饮料的有效酸度是以()来判定终点的。 (A) pH7.0 (B) pH8.20 (C) 电位突跃 (D) 指示剂变色
食品中常见的有机酸很多,通常将柠檬酸、苹果酸以及在大多数果蔬中都存在的称为果酸。() (A) 苯甲酸 (B) 酒石酸 (C) 醋酸 (D) 山梨酸
测定总挥发酸的时候,因一部分酸是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通常我们加入()使结合态的挥发酸离析。 (A) 盐酸 (B) 磷酸 (C) 硫酸 (D) 硝酸
乳粉酸度测定终点判定正确的是() (A) 显微红色0.5min内不褪色 (B) 显徽红色2min内不褪色 (C) 显微红色1min内不褪色 (D) 显微红色不褪色
下列氨基酸测定操作错误的是() (A) 用标准缓冲溶液pH为6.86和9.18的校正酸度计 (B) 用NaOH溶液准确地中和样品中的游离酸 (C) 应加入10mL甲酸溶液 (D) 用NaOH标准溶液滴至pH为9.20
测定灰分时,应先将样品置于电炉上炭化,然后移入马沸炉中于()中灼烧。 (A) 400~500℃ (B) 500~550℃ (C) 600℃ (D) 800℃以下
粗灰份测定,下面()加速灰化方法需做空白实验 (A) 去离子水 (B) 硝酸 (C) 双氧水 (D) 硝酸镁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时,加入甲醛的目的是() (A) 固定氨基 (B) 固定羟基 (C) 固定氨基和羟基 (D) 以上都不是
蛋白质测定时消化用硫酸铜作用是() (A) 氧化剂 (B) 还原剂 (C) 催化剂 (D) 提高液温
凯氏定氮法中测定蛋白质样品消化,加()使有机物分解 (A) 盐酸 (B) 硝酸 (C) 硫酸 (D) 混合酸
蛋白质测定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消化时硫酸钾用量要大 (B) 蒸馏时NaOH要过量 (C) 滴定时速度要快 (D) 消化时间要长
实验室组装蒸馏装置,应选用下面哪组玻璃仪器() (A) 三角烧瓶、橡皮塞、冷凝管 (B) 圆底烧瓶、冷凝管、定氮管 (C) 三角烧瓶、冷凝管、定氮管 (D) 圆底烧瓶、定氮管、凯氏烧瓶
罗紫—哥特法测定乳脂肪含量的时,用()作提取剂。 (A) 乙醚 (B) 石油醚 (C) 水 (D) 乙醚和石油醚
实验室做脂肪提取实验时,应选用下列()组玻璃仪器 (A) 烧杯、漏斗、容量瓶 (B) 三角烧瓶、冷凝管、漏斗 (C) 烧杯、分液漏斗、玻棒 (D) 索氏抽取器,接收瓶
采用两次烘干法,测定水份,第一次烘干宜选用()温度 (A) 40℃左右 (B) 60℃左右 (C) 70℃左右 (D) 100℃
水分测定时,水分是否排除完全,可以根据()来进行判定。 (A) 经验 (B) 专家规定的时间 (C) 样品是否已达到恒重 (D) 烘干后样品的颜色
可直接将样品放入烘箱中进行常压干燥的样品是() (A) 果汁 (B) 乳粉 (C) 糖浆 (D) 酱油
常压干燥法测定面包中水分含量时,选用干燥温度为() (A) 100~105℃ (B) 105~120℃ (C) 120~140℃ (D) >140℃
糖果水份测定选用减压干燥法是因为糖果() (A) 容易挥发 (B) 水分含量较低 (C) 易熔化碳化 (D) 以上都是
食品分析中干燥至恒重,是指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 (A) 2毫克 (B) 0.2毫克 (C) 0.1克 (D) 0.2克
测定水分时,称取的样品平铺称量瓶底部的厚度不得超过() (A) 3mm (B) 6mm (C) 5mm (D) 10mm?
下列关于偶然误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 (B) 偶然误差中大小相近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当测定次数足够多时) (C) 偶然误差只要认真执行标准方法和测定条件是可以避免的 (D) 偶然误差中小误差出现的频率高
下列分析方法中属于重量分析的是() (A)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B) 埃农法则测定食品中还原糖 (C) 萃取法则食品中柤脂肪 (D) 比色法测食品中Pb含量
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精密度与准确度都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可靠程度 (B)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C) 精密度高的测定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 (D) 消除了系统误差以后,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既准确又精密的
测定食品中的灰分时,不能采用的助灰化方法是() (A) 加过氧化氢 (B) 提高灰化温度至800℃ (C) 加水溶解残渣后继续灰化 (D) 加灰化助剂
仪器不准确产生的误差常采用()来消除。 (A) 校正仪器 (B) 对照试验 (C) 空白试验 (D) 回收率试验
按有效数字计算规则,3.40+5.728+1.00421=() (A) 10.132 (B) 10.132 (C) 10.132 (D) 10.13
通常把食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 (A) 有效物 (B) 粗灰分 (C) 无机物 (D) 有机物
用马弗炉灰化样品时,下面操作不正确的是() (A) 用坩埚盛装样品 (B) 将坩埚与样品在电炉上消息炭化后放入 (C) 将坩埚与坩埚盖同时放入炭化 (D) 关闭电源后,开启炉门,降低至室温时取出
以下各化合物不可能存在于灼烧残留物中的是()。 (A) 氯化钠 (B) 碳酸钙 (C) 蛋白质 (D) 氧化铁
测定食品中灰分时,首先准备瓷坩锅,用盐酸(1:4)煮1~2小时,洗净晾干后,用什么在坩锅外壁编号。() (A) FeCl3与蓝墨水 (B) MgCl2与蓝墨水 (C) 记号笔 (D) 墨水
实验员甲在糕点水分测定恒重时恒重3次重量一次为20.5327g、20.5306g、20.5310g,则计算时应选用()作为计算数据 (A) 20.533 (B) 20.531 (C) 20.531 (D) 取3次平均值
糖果水分测定时干燥箱压力为40~53KPa,温度一般控制在() (A) 常温 (B) 30~40℃ (C) 50~60℃ (D) 80~90℃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其水分含量 (A) 糖果 (B) 糕点 (C) 饼干 (D) 食用油
下面对GB/T?13662-92代号解释不正确的是()。 (A) GB/T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B) 13662是产品代号 (C) 92是标准发布年号 (D) 13662是标准顺序号
对一试样进行四次平行测定,得到其中某物质的含量的平均值为20.35%,而其中?第二次的测定值为20.28%,那么│?20.28%-20.35%│为()。 (A) 绝对偏差 (B) 相对偏差 (C) 相对误差 (D) 标准偏差
将25.375和12.125处理成4位有效数,分别为() (A) 25.38;12.12 (B) 25.37;12.12 (C) 25.38;12.13 (D) 25.37;12.13
某食品含蛋白为39.16%,甲分析的结果为39.12%﹑39.15%和39.18%﹔乙分析得39.19%﹑39.24%和39.28%,则甲的相对误差和平均偏差为() (A) 0.2%和0.03% (B) -0.026%和0.02% (C) 0.2%和0.02% (D) 0.025%和0.03%
对样品进行理化检验时,采集样品必须有()。 (A) 随机性 (B) 典型性 (C) 代表性 (D) 适时性
下列计算结果应取()有效数字:3.8654×0.015÷0.681×2300+26.68 (A) 5位 (B) 2位 (C) 3位 (D) 4位
对于数字0.0720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A) 四位有效数字,四位小数 (B) 三位有效数字,五位小数 (C) 四位有效数字,五位小数 (D) 三位有效数字,四位小数
用20?ml移液管移出溶液的准确体积应记录为()。 (A) 20ml (B) 20.00ml (C) 20.0ml (D) 20.000ml
对定量分析的测定结果误差要求() (A) 等于0 (B) 越小越好 (C) 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D) 略小于允许误差
在滴定分析中出现的下列哪种情况能够导致系统误差()。 (A) 滴定管读数读错 (B) 试样未搅匀 (C) 所用试剂含有被测组分 (D) 滴定管漏液
下列关于精密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精密度就是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接近程度 (B) 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还衡量 (C) 精密度高的测定结果,其准确率亦高 (D) 精密度表示测定结果的重现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