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信阳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理论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论语》
B.《理想国》
C.《学记》
D.《孟子》
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为
A.提升社会地位
B.种族保存
C.育人
D.文化延续
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方法是
A.实际锻炼
B.榜样示范
C.情感陶冶
D.说服教育
提出结构教学理论的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凯洛夫
D.培根
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核心因素是
A.专业能力
B.专业自我
C.专业知识
D.专业态度
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是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国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标准的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谁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
A.乌申斯基
B.布鲁纳
C.赞科夫
D.夸美纽斯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高中阶段以哪种 课程为主。
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
C.分科课程
D.分科和综合课程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国家科学
D.核心课程
最早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学方法论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参考书
B.课程标准
C.教材
D.课程计划
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小组活动
B.群众活动
C.个人活动
D.主题活动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A.分析特征
B.创设情境
C.参与各类活动
D.客观评价
E.总结转化
行动研究包括的的基本环节有
A.计划
B.行动
C.观察
D.反思
E.总结
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
A.同伴互助
B.专业引领
C.自我反思
D.专业引领
E.同伴互助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包括

A.运用
B.明了
C.联想
D.系统
E.方法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A.多元性
B.基础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E.综合性
课程计划的内容包括
A.学科设置
B.教学时数
C.学周安排
D.学年编制
E.学科开设顺序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供研究的方式有
A.课题研究
B.理论研究
C.移植研究
D.基础研究
E.案例研究
依据《教师法》,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教学权
B.民主管理权
C.进修权
D.获取工资福利权
E.科学研究权
属于教育学萌芽时期的著作有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爱弥尔
C.理想国
D.论语
E.学记
教育功能以作用呈现形式为依据可分为
A.个体功能
B.显性功能
C.社会功能
D.隐性功能
E.正向功能
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有
A.古代学校的出现
B.阶级性增强
C.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D.教育公益性突出
E.班级授课制出现
教育的形态按空间类型可分为
A.家庭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社会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E.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 )的科学。
根据人的认知方式差异可以把人分为场独立型和( )。
智力水平在全人口中呈( )分布。
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是15岁,智力年龄是12岁,那么他的智商是( )。
( )是心理的器官。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 )。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的反映。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 )的意识。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新的( )的现象。
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 )的特征。
心理运演是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 )。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的、心理和( )的完满状态。
具有激励性特征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热情、幽默和( )。
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我概念与教师的期望高低呈( )相关的关心。
有别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从事同样的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或工作效率,这种现象称为( )。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 )。
人际偏见是人际之间的错误知觉,主要有( )、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有友好关系、对立关系和( )。
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是( )
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划分为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和( )的课堂气氛
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到( )三个阶段。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 )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由() 、学习者、教育影响等三大因素构成。
以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把教育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 ) 和总结性评价。
教育方针具有导向功能、 ( )和评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