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学科教学论

“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行为目标
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儿童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D.综合学科课程
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采用 B.课程变革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创生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 A.课程采用阶段 B.课程变革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实施阶段
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 A.内在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 A.第三代评价 B.第一代评价 C.第二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 A.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差别模式
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温和建构主义 B.个人建构主义 C.激进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 A.随机访问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协作教学 D.情境教学
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协作教学 B.情境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B.麦克尼尔 C.查特斯 D.波特
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 ) A.相关化 B.融合化 C.专门化 D.广域化
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实验教学论》 C.《教育学讲授纲要》 D.《教学的艺术》
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 A.方法阶段 B.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D.联合阶段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 A.福禄贝尔 B.拉特克 C.裴斯泰洛齐 D.奥苏贝尔
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是(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B.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C.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D.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 A.行为目标取向 B.表现性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 ) A.被动适应论 B.超越论 C.主动适应论 D.相互作用论
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 B.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D.有意学习、机械学习
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口述 B.展示 C.示范 D..呈示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 A.顺序性与重复性 B.逻辑性与一致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学术性和逻辑性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D.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 A.轮形课程 B.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C.微型课程 D.STS课程
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 A.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D.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 ) A.杰克逊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杜威
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 A.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C.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A.判断 B.心理建构 C.描述 D.测验或测量
“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差别模式
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师生的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文化 D.学校材料
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理解课程》 D.《课程编制》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因材施教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直观性
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选择教育经验 B.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 A.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C.个性发展 D.一般发展
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直线式课程 D.螺旋式课程
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 A.文纳特卡计划 B.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D.凯勒计划
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采用 B.课程实施 C.课程变革 D.课程计划
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课程创生取向 C.拒绝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目标游离评价 D.目标本位评价
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个人课程 D.校本课程
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支架式教学 B.灌输教学 C.情境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施瓦布 D.奥利沃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 A..发现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解决问题学习 D..接受学习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超越论 B.平行论 C.独立论 D.统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