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D(S)=S4+8S3+17S2+16S+5=0则此系统() (A)稳定(B)临界稳定 (C)不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对于以下情况应绘制0º跟轨迹的是() (A)主反馈口符号为“-” (B)除Kr外的其他参数变化时 (C)非单位反馈系统 (D)根轨迹方程(标准形式)为G(s)H(s)=+1
系统在r(t)=t²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ss=∞,说明() (A)型号v<2 (B)系统不稳定 (C)输入幅值过大 (D)闭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
系统特征方程为,D(S)=S3+2S2+3S+6=0则系统()(A)稳定 (B)单位阶越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 (C)临界稳定 (D)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Z=2
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  (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反馈的传感器。  (A)电压 (B)电流 (C)位移 (D)速度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圆 (B)上半圆 (C)下半圆 (D)45°弧线
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  (A)增加开环极点; (B)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C)增加开环零点; (D)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减小增益 (B)超前校正 (C)滞后校正 (D)滞后-超前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A)振荡次数越多 (B)稳定裕量越大 (C)相位变化越小 (D)稳态误差越小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ω从0变化到+∞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系统综合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wc=1,能在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  ) (A)(10s+1)/(s+1) (B)(10s+1)/(0.1s+1) (C)(2s+1)/(0.5s+1) (D)(0.1s+1)/(10s+1)
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0S+1/100S+1则该校正装置属于(  )。 (A)超前校正 (B)滞后校正 (C)滞后-超前校正 (D)不能判断
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相角裕度γ对应时域性能指标(  ) 。 (A)超调σ% (B)稳态误差ess (C)调整时间ts (D)峰值时间tp
对于以下情况应绘制0°根轨迹的是( ) (A)主反馈口符号为“-” ; (B)除Kr外的其他参数变化时; (C)非单位反馈系统; (D)根轨迹方程(标准形式)为。g(S)H(S)=+1
系统在R(T)=T2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ss=8说明 (  ) (A)型别v?2; (B)系统不稳定; (C)输入幅值过大; (D)闭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
系统特征方程为,D(S)=S3+2S2+3S+6=0则系统 (  ) (A)稳定; (B)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 (C)临界稳定; (D)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Z=2。
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 (  )。 (A)增加开环极点; (B)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 (C)增加开环零点; (D)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 (  ) (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 (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 (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 (D)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反馈的传感器。 (A)电压 (B)电流 (C)位移 (D)速度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圆 (B)上半圆 (C)下半圆 (D)45°弧线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减小增益 (B)超前校正 (C)滞后校正 (D)滞后-超前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D(S)=3S4+10S3+5S2+S+2-0,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 有(  ) (A)0 (B)1 (C)2 (D)3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D(S)=S4+8S3+17S2+16S+5=0,则此系统 ( ) (A)稳定 (B)临界稳定 (C)不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A)振荡次数越多 (B)稳定裕量越大 (C)相位变化越小 (D)稳态误差越小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ζ不变,提高ωn,则可以(  ) (A)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G(S)=5/S2+2S+5,则该系统是(  ) (A)临界阻尼系统 (B)欠阻尼系统 (C)过阻尼系统 (D)零阻尼系统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1 10/S(5S+2),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 (B)2 (C)5 (D)10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 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ω从0变化到+∞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系统综合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为() (A)按输入信号控制 (B)按扰动信号控制 (C)按反馈信号控制 (D)按偏差信号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曲线和_________交点时_________无外作用下的周期运动。 (A)有,存在 (B)有,可能存在 (C)无,存在 (D)无,可能存在
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PR<-1,则动态响应为_________。 (A)单向脉冲序列 (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 (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PK=-1点,则动态响应为_________。 (A)单向脉冲序列 (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 (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1<PK<0,则动态响应为_________。 (A)单向脉冲序列 (B)双向发散脉冲序列 (C)双向等幅脉冲序列 (D)双向收敛脉冲序列
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PK=1,则动态响应为_________。 (A)双向脉冲序列 (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 (D)收敛脉冲序列
离散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PK>1,则动态响应为_________。 (A)双向脉冲序列 (B)发散脉冲序列 (C)等幅脉冲序列 (D)收敛脉冲序列
香农采样定理指出,如果采样器的输入信号e(t)具有有限带宽,并且有直到ωh的频率分量,则使信号e(t)完满地从采样信号恢复过来的采样周期,满足下列条件_________。 (A)T≤2π/2ωh (B)T≥2π/2ωh (C)T≤2ωh (D)T≥2ωh
已知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02(S+5)/S+10,则它是_________。 (A)相位迟后校正; (B)迟后超前校正; (C)相位超前校正; (D)A、B、C都不是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高频段决定系统的_________。 (A)型别 (B)稳态误差 (C)动态性能 (D)抗干扰能力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中频段决定系统的_________。 (A)型别 (B)稳态误差 (C)动态性能 (D)抗干扰能力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低频段决定系统的_________。 (A)型别 (B)稳态误差 (C)动态性能 (D)抗干扰能力
典型二阶系统的超调量越大,反映出系统_________。 (A)频率特性的谐振峰值越小; (B)阻尼比越大; (C)闭环增益越大; (D)相角裕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