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的pH时,将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B:固体药品都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C: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把导管从水槽中移除
海水中含有氯化镁,是镁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海水中制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干燥产物 ④将得到的产物熔融后电解。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镁,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以上制取镁的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C:第④步电解制镁是由于镁是很活泼的金属
D:进行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
由一种阳离子和两种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混盐Na
4
S
2
O
3
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产生S。下列关于混盐Na
4
S
2
O
3
的判断
不正确
的是()。
A:该混盐与稀硫酸反应产生1molS时转移2N
A
个电子
B:该混盐的水溶液呈碱性
C:该混盐溶液中加入BaCl
2
溶液,可以生成白色沉淀
D:该混盐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和+4
简述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简述金属活动性顺序。
以淀粉为基本原料可制备许多物质,如: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淀粉是糖类物质,有甜味,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反应③是消去反应、反应④是加聚反应、反应⑤是取代反应
C:乙烯、聚乙烯分子中均含有碳碳双键,均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D:在加热条件下,可用银氨溶液将鉴别葡萄糖和乙醇
简述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光照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
C: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物生成;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
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
香精(Z)可用下列反应制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发生时X、Y均是C—O键断裂
B:X、Z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C:X和Y均可与氨基酸发生成肽反应
D:若Z中含有X、Y,可添加NaOH溶液通过分液除去
简述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蛇纹石由MgO、A1
2
O
3
、SiO
2
、Fe
2
O
3
组成。现取一份蛇纹石试样进行实验,首先将其溶于过量的盐酸,过滤后,在所得的沉淀X和溶液Y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叙述
不正确
的是()
A:沉淀X的成分是SiO
2
B:将蛇纹石试样直接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后过滤,可得到红色颜料Fe
2
O
3
C:在溶液Y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得到的沉淀的主要成分是Fe(OH)
3
和Mg(OH)
2
D:溶液Y中的阳离子主要是Mg
2+
、Al
3+
、Fe
3+
、H
+
高温下,超氧化钾晶体(KO
2
)呈立方体结构(与NaCl晶体结构相似)。如图为超氧化钾晶体的一个晶胞。则有关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KO
2
中既存在离子键也存在共价键
B:一个KO
2
晶胞中摊得的K
+
和O
2
-
粒子数均为4个
C:晶体中与每个K
+
距离最近的O
2
-
有8个
D:与K
+
距离相等且最近的K
+
有12个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可表示两个氮原子
B: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
C:②和⑤均表示阳离子
D:④⑤表示的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取三个干燥的烧瓶,分别装入标准状况下的干燥氨气、含有二分之一体积空气的氯化氢、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然后分别做溶解于水的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三个烧瓶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2∶1∶2
B:1∶1∶1
C:5∶5∶4
D:7∶7∶4
将15.6gNa
2
O
2
和5.4g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6.72L,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的气体
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
+
)=c(Cl
-
)+c(OH
-
)
C: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
+
)=1.5mol·L
-1
D:最终得到7.8g的沉淀
简述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常温下,在一定体积某浓度的BaCl
2
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硫酸至溶液中的Ba
2+
恰好完全沉淀时,测得溶液pH=2.若忽略两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则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与原BaCl
2
溶液的体积比是()
A:10:1
B:1:10
C:9:1
D:1:9
简述实验中的规律。
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的是()。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活性炭和有色物质反应
简述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简述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