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引爆的,外电震惊之余。嘲笑中国的原子弹是“无枪的子弹”——安装在塔顶部的原子弹怎么去威慑敌人。中国真正解决了“枪”的问题是指()
A: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B:“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C:第一枚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D:银河一1计算机研制成功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著作是指()
A:《资治通鉴》
B:《汉书》
C:《国语》
D:《史记》
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爱.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东西文化史》 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941年旧历除夕,汪精卫在门口贴对联以效古代帝王与民同乐的风度,以孙中山的信徒自诩.对联是: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半夜有人在对联上添了几笔变成了: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这显示了民众对其的愤怒,原因是()
A: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B: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C:其时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D:与蒋介石分庭抗礼,背叛中央
取消各种混合色,在画布上之并列不同纯色,让观者凭自己的视觉,自行加以调和的做法,可以保持每一种纯色的新鲜和光彩,从而创造出更为强烈的发光度,下列作品中属于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捧果篮的男孩》
B:《日出·印象》
C:《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在欧洲兴起了()、()和社会主义三大起进步作用的历史潮流。
小华在做题时常常出现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现象,说明其缺乏()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按照评价的主体不同,将教学评价分为()和()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以为暴动士兵说:“他们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法令上说这样是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针对苏俄战争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公有制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人中国的时问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宋代为监督地方官设立()
A:知州
B:郡守
C:通判
D:刺史
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道:“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
A:叙事
B:褒贬
C:考证
D:史论
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
B: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
D: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
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
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鲁迅曾这样描述:“因多年受侵,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呢,则故意和这‘洋气’唱反调,以显示他们全面‘灭洋’,洋人爱活动,我偏静坐,洋人讲科学,我偏扶乩,洋人壮健,我偏生病。”此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李老师在讲到“祖国一国两制”中有关“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播放纪录片《紫荆花开》中的片段,帮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阐释与实践运用的历史过程。李老师的这种做法主要体现历史课程资源选择的()
A:目标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精选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
B:西汉
C:宋朝
D:明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与该对联相关历史人物的主张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848年革命后,法国成立了()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法兰西第二帝国
D: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在书中魏源最向往某国的政治制度,提及该国“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结合所学判断魏源最向往哪一国家的制度()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下列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评述,
不正确
的是()
A:都有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B: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C:其思想体系已与先秦儒学截然不同
D:其思想主张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此处“科学”的典型代表是()
A:经典力学
B:蒸汽机
C:量子论
D:相对论
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实现。
A:识记和保持
B:巩固和保持
C:想象和推理
D:想象和联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