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

关于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文化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B:学校教育承担着传递人类所有文化的任务
C:学校教育担负着普及文化和更新创造文化的角色
D:文化与教育处于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受屈辱的历史,()是日本与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A:《瑷珲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许多小学老师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就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课,并把那些爱“插嘴”的孩子批评为不懂礼貌、不守规矩。 记者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公开课《邱少云》,当老师正讲在兴头上时,一名小男孩举起手提问:“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说道:“书上一直就是这么写的,至于其他的下课再讨论吧。”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一节课也没再举手发言。在场的许多教育专家、教师都对该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表示异议。 ——摘自《某日报》 请结合所学的教学理论,谈谈您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下列“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目标
B: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经济引领
C: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轴带
D: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特点表现在: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
甲公司采取欺诈手段与受到欺诈的乙公司订立了一份合同,则该合同()
A:是有效合同
B:未成立
C:是可撤销合同
D:效力待定
如果婴幼儿出现睡眠不安,夜间惊醒哭闹、多汗,颅骨隆起,胸部的肋骨呈串珠状等症状,请匀析这可能患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应如何预防?
有的学生能一目十行,有的学生却只能看一句话,这反映了()。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性
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知识的无力感十分强烈”引起热议。要使知识“有力”,必须()。
A: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C:把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
D: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简述什么是教育机智?
简述什么是活动探索法?
如何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幼儿园教育如何服务社区?
学生在做问答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训练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新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以()为主。
A: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经验课程
高速铁路给人们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票价。这告诉我们()。
A: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规律
C: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停课和每次罚款2元,这种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受教育权
B:人身权
C:财产权
D:隐私权
E:申诉权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相似性
B:材料特性
C:原有认知结构
D:学习的心向与定式
间接认识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有助于提供接受知识的效力,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以下不属于其局限性的是()。
A:妨碍了学生认识的完整性
B: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的认识动机
C: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D: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组织课外、校外活动
D: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A:师生关系
B:生生关系
C:师师关系
D:群体关系
让3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是很困难的,只有当人的身心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后,才能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这反映了遗传素质的()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A:可塑性
B:差异性
C:成熟程度
D:先天性
下列成语中,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
A:水滴石穿
B:唇亡齿寒
C:声东击西
D:瞎子摸象
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这属于()。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瓦拉赫效应
C:首因效应
D:培哥效应
在课堂上,学生先做新课的作业,教师再讲授新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是()。
A:布鲁纳的“发现教学”
B:邱学华的“尝试教学”
C:奥苏伯尔的“上位组织者教学”
D:布卢姆的“目标教学!”

根据下面资料,作答问题。
《快乐的小青蛙》是小学一年级的阅读课文,教师确定其教学目标为:“教会学生‘困’‘因’二字”“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第1题,共2个问题
(多选题)针对资料中的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A:该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B:该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表述恰当
C:该教学目标关注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D:该教学目标不可测量和评估
E:该教学目标对行为标准表达明确

第2题,共2个问题
(多选题)下列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正确的是()。
A:确定教学目标之前需要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B: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
C: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设置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D:“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合适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E:教学目标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但教师要依据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和变化
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诸多表述虽具体内容不完全一样,但基本精神是一贯的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C:我国的教育目的一贯重视提高全民素质
D: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平均发展
19世纪后,欧美国家规定宗教不得干预学校教育活动,这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的()
A:科学性特征
B:世俗性特征
C:生产性特征
D:国际性特征
能再现的必能再认,可以再认的未必能再现。
秦始皇秦朝定都在哪里?()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