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关于试讲与常规课堂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目的相同
B:对象不同
C:教学内容安排不同
D:组织教学不同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中的教学活动片段:
教师甲:针对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困难,布置了课后活动,采访身边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并记录他们的感受。(课后当听课老师问教师甲: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时,回答不太清晰。)
教师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师请了一位人大代表进行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听取选民意见、提交提案等具体事例,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论。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具有什么作用?

千年的中外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过程,也与经济文化变化密切相关。回首中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得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间权利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分立。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行使政治权利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制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苗正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1912年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经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缟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第1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哪些人的意见?并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

第2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体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

第3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萧姓盐商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请根据材料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第4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对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这一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国民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保路运动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A:中国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转变
B:社会性质的转变
C: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D: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教师道德范畴体现出了人们对教师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A:不同时期的范畴体系不同
B: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不同但范畴相同
C: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相同但范畴不同
D: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些范畴的理解不同
截止到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
A:图书馆
B:历史老师
C:历史教科书
D:历史文献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文中的“我”指()
A:细君公主
B:大义公主
C:千金公主
D:金城公主
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爱.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东西文化史》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王老师讲到西周分封制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出示两幅图片,图片1是史籍关于周王赐予毛公铜鼎的具体内容,图片2是毛公鼎的实物图片。王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历史研究方法中的()
A:文献研究法
B:实物展示法
C:二重证据法
D:假设一推导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非农产业的大力发展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D:加快城镇化速度
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的,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诸侯称霸天下的欲望
B:法家思想的推动
C: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李老师在每次进行历史课程之前,都要了解一下班里的同学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学生的知识进行预测。这种方式属于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定性评价
有学者认为,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西周体制的否定。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以中学历史()理论和中学历史()理论为其理论依据。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中指出:“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分别是指()
A:宗法制、郡县制
B:分封制、郡国制
C:分封制、察举制
D:宗法制、察举制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1919年4月28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它被列入同年6月28日通过的()的第一部分。
以下哪项不属于实施历史课程的教学建议?()
A: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B: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C: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D: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背诵
“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人的人”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米歇尔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在几次工业革命中,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如表反映出()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雅典城邦的政治民主”一课时,某位老师考虑到对雅典民主的评价是一个重点、难点,因而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它,便设计了一个能让学生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先宣布准备班内选举一名历史课代表,除了讲明历史课代表的职责外,他更多地鼓励学生参选,但有一个条件,每位参选者必须准备2—3分钟的竞选演讲,阐述自己当选后准备如何提高班级的历史学习成绩。在讲完了雅典民主的内容之后.这位老师便宣布准备采用雅典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历史课代表。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这种兴奋来源于对雅典民主的向往,来源于自己能参与其中。 等到选举时,教师请有意参选的同学到讲台前,然后宣布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他首先宣布借读生没有选举资格,再宣布没有本市户口的同学没有资格,这样就有几名同学被迫退出选举,对此大家似乎没有太大争议。可当老师宣布女同学没有资格时,女同学大呼不公平.直到老师不得不解释这是按雅典民主程序进行选举后,大家才安静下来。然后老师再宣布每个小组只能出一名代表,又有人退出。随后在剩下的竞选者演讲完了自己的竞选纲领后.由剩下的具有选举权的同学举手表决。这样才选出了历史课代表。 选举结束后,老师既请当选者谈感想,也请落选者、女同学、借读生等谈感受。等大家都谈完了,对雅典民主的评价也就比较全面、客观了。 问题: 就历史教学而言,采取体验式教学有哪些难点,在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普遍要求增加国际规则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制定权并且加强合作,力争通过整体突破,实现自身利益。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为提高国际地位结成了同盟
B:美欧主导世界的国际经济格局彻底改变
C: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的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938年初,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一工厂、商号、银行、钱庄都纳入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这些法规()
A: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
B:挫败了日军经济掠夺
C:防止了国民经济崩溃
D:积聚了抗战经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