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小学教师资格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
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并提出“最近发展区”观点的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卡普杰列夫
C:维果斯基
D:布隆斯基
E:鲁宾斯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可划分为不同阶段,其中()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A:引发学习时机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巩固知识
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分成了()。
A:关注学生
B:关注生存
C:关注情境
D:关注学风
E:关注自身
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教育性、发展性与()。
A:预防性
B:针对性
C:全体性
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
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
D:布鲁纳
9/11用小数表示,精确到千分之一的结果是()
A:0.81
B:0.8180
C:0.818
D:0.819
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地制定了《班级生活一日常规》,从班级管理的视角分析,刘老师运用的是()。
A:目标管理法
B:情境感染法
C:规范制约法
D:舆论影响法
个体接受、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即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叫做()
A:功能固着
B:定势
C:习惯
D:认知风格
春节期间,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听到一位亲戚反映,他的孩子在市里某中学读三年级,个头不高,在班上却被安排在倒数第二排座位,前面挡着一个比他高出一头的同学。其母亲向班主任多次提出,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后经一位好心的家长介绍"经验"后,利用教师节的机会送给老师一件价值不菲的皮衣,问题当天就迎刃而解。记者在这所中学一些学生的家长中调查后发现,上述事件并非偶然。一位姓陈的家长告诉记者,有一次送孩子上学时突然发现,自家的小孩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可他的身高几乎是班里最低的,开始以为是小孩淘气不好好学习,被老师罚在后面坐,便把儿子训了一顿,谁知儿子气哼哼地说:"都怪你们教师节没给老师送礼物。"这位家长第二天送小孩时,"明目张胆"地往老师口袋里塞了100元钱,果然奏效。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评析教师的做法。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心理发展又包括认知发展和_____。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是指()。
A:黄河
B:大运河
C:淮河
D:长江
教师李某让班里调皮的学生缴纳违纪金,以加强班级管理,该教师的做法()
A:合法,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
B:合法,对其他人有警示作用
C:不合法,教师没有罚款的权利
D:不合法,学校才有罚款的权利
0.625×5.8+5/8×4.2=0.625×(5.8+4.2)这是应用了乘法的()
A:交换律
B:结合律
C:分配律
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垂直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 )。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者和学习者
C:集体的领导者
D:学生的榜样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麦克里兰德
C:奥苏贝尔
D:阿特金森
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体现了()。
A: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小学德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当第一批常规推出数日,学生虽尚未养成习惯,但大致已相当熟悉且执行也颇顺利,此时,结合第一批常规推出第二批常规,同时辅导学生们遵守的方式称之为()。
A:重叠增强式
B:分拨分批式
C:分层渐进式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
1889年,清政府派人参加了由法国政府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参会者可能看到的展品有()。 ①电话 ②柴油内燃机 ③汽车 ④无线电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面算式中,积是100的是()。
A:2.5³0.4
B:0.25³40
C:2.5³40
()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体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社会活动
那树 王鼎钧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儿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掉下来。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疾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轧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将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阔,像拓宽了几尺。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都市的寄生者,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台港澳卷》,有改动) 问题(一):开篇反复强调那树很久“就立在那里”,这样写,会有哪些暗示呢? 问题(二):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树叶:一片都没掉下来、一片也不落下、一片也不逃走、地上有碎叶。他的意图有哪些?
飞机上的黑匣子,学名叫飞行记录器,实际上是一台微型录音器,记录飞机出事前所有飞行情况。为了便于寻找,外壳都是黄色或橙色,但人们都把它称为黑匣子,这主要是因为()。
A:黑色象征灾难和秘密
B:无特殊意义,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叫法
C:在飞机失事后提到,给人一种庄重、深沉感
D:在正式场合中,黑色是应用得最多的一种颜色
首页
<上一页
336
337
338
339
34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