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温故而知新”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A:迁移论
B:效果论
C:强化论
D:认识论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这份公文的成文日期正确的书写方式是()
A:2013年2月20日
B:2013年二月二十日
C:二0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D: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阅读材料回答题: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你是否赞同该教师的做法?
经验课程离开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片面强调学生主体的自发性,从形式上看似乎注重发挥主体性,实际上限制了主体的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在协调学校领导、家长、任课教师的关系中,班主任起到()。
A:领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核心作用
D:纽带作用
简述什么是转折期?
试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于某发现有人盗窃后逃跑,便手持砖头追赶,并用砖头投掷该窃贼,结果砸到了周围群众,致人重伤。关于于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正当防卫
B:构成过失犯罪
C:不属于正当防卫
D:属于意外事件
试述“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如动物“哺育”的区别。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回洞,它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思考: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名男生的表现?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教师在测验前常常用()来指导测验题的选择与准备。
A:双向细目表
B:矩阵图
C:综合分析表
D:考试大纲
只有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可以使用()的文件。
A:向上级请示性
B:行政管理命令性
C:沟通信息性
D:针对性强
好奇心是学习需要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认为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遵循“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的是()。
A:范例教学模式
B:抛锚式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
A:教给学生知识
B:尊重学生家长
C:尊重和信赖学生
D:给学生权利
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提倡“开放式”教学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实践过程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2013年的清明节让西安市民G先生“长了见识”。在去祭拜爷爷的路上,有许多售卖祭祀品的摊位,不仅有亿元面值的纸钱、别墅、跑车,而且还有最新款的IPAD、IPHONE、1V手袋。G先生说:“没想到清明节这么‘与时俱进’,关键这些东西竟然还卖得特别好。”记者走访发现,某市多家殡葬服务公司提供“代理扫墓”服务,其代理扫墓服务项目包括:鲜花一束、清扫墓地、供果三样、上一炷香,完成后拍照证明,收费为500元。 在市场经济下,代理扫墓的盛行,更应该看做是金钱文化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侵袭。在全民道德观念日益下降的今日,传统的情感底线也在逐渐被侵蚀殆尽。 在中国春节走亲访友,“礼”自然是少不了的。春节过后,人们没有分享节日后的喜悦,而是纷纷对节日巨大开支叫苦不迭。他们或是因送“万金礼”花掉了几个月的工资致钱包空空。或是因奔波于各种聚餐而身心俱疲,成为“房奴”“卡奴”“孩奴”之后新一代的“节奴”。 “公关礼数”不断增加,使得春节等各大节日变成“几家欢喜几家忧”。本来过年过节。礼尚往来既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加节日文化气氛,是值得提倡的。而现在过年送礼却成了一种无奈,甚至是负担。老家在陕西的昊先生说:“每年过年回家,走亲访友,送礼不断。而且一年比一年凶,车票又那么难买,一路上折腾,真是有点怕过年了。” 有网友表示,中国送礼之风极盛。而且已成为一种“面子文化”,拜年不迭礼也不合乎情理,产生“节奴”一族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如今国人过年,那些淳朴、雅趣的民俗节仪,有很多都被厚重的商业利益所代替,传统的民俗变得庸俗化、功利化。 社会科学院W教授表示,这种现象折射出民俗在时代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变异。不是在古典民俗基础上的接续和进化,而是价值失落、文化精神缺失导致的退化。“关注民俗,让民俗摆脱恶俗。这个意义肯定要大于修建一些复古建筑。” “民俗是我们中国人的感情纽带,从节日、禁忌、礼仪到国人日常生活,无一不因其浸润。”一位文化专家说,“公序良俗对一个社会很重要,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乡风浓郁的地方,人们重感情,民风淳朴,精神面貌也好。这就是民俗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引导和教化效果。因此,守护民俗.就是守护国人的精神家园”。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既是老百姓共同认可的情感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生活方式。冯骥才先生曾提到.“保护民俗最重要的是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感情”。 请参考以上资料,结合实际,以“莫让民俗恶俗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不少于800字。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要选能够食用的果实,又要选不能食用的果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变式法
B:比较法
C:直观法
D: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教育法规的保障作用,是指教育法规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教育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儿童的身心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期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简述美国的“开端计划”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