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

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A:教师的主体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师的指导作用
D:活动的灵活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
C:创新实践;
D:反思经验
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第1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

第2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第3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违法主体是谁?

第4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
教师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爱职业
B:爱学校
C:爱集体
D:爱学生
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
A: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B: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
C:加强学校的严格管理
D: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专业人员要依靠专业组织制定的伦理约束其行为,是因为()。
A:专业的服务性
B:专业的高深性
C:专业的伦理性
D:专业的教育性
期待是班杜拉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把期待分为()。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原因期待
D:效能期待
教育执法的形式不包括()。
A:教育行政监督
B:教育行政措施
C:教育行政处罚
D:教育行政强制执行
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
A:复杂性
B:层次性
C:具体性
D:独立性
1931年,清华大学在校长()的倡导下,大力推行教授治校理念。
A:梅贻琦
B:张维迎
C:蔡元培
D:杨东平
有关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二者是师德养成的唯一路径
B:师德修养可以帮助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C:师德教育是自我改造和磨练的过程
D: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下列属于高深学问课程的特征的有()
A:强调知识本身就是目的
B:其核心是理智的培育
C:从统一知识转向多样知识、从已知信念转向未知领域、从知识本身转向知识探究,是新课程体系与旧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
D: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状态,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它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生成一种跨学科的探究状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的教育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设副学士(协士)级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书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闻名的著作。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高校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中,直线式课程优于螺旋式课程。
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
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是()。
A:传递文化
B:培养人才
C:发展科学
D:服务社会
教师要积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这些途径主要有()。
A:参加“师德学习月”活动
B:学习先进教师的模范事迹
C:学习古今中外师德理论
D:参加道德实践活动
()主要用于帮助教师管理和指导教学过程,并为教师提供做出教学决定所需要的有关信息。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高于15%时,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培养高知识结构的人才必定要有高素质的导师,而这一切取决于健康的()
A:校园文化建设
B:师德师风建设
C:人文生态环境建设
D:制度建设
学科即专业。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现象发生在()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为人师表有两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学为人师”,另一个是() 。
A:言为世法
B:言为世范
C:行为世范
D:行为世遵
某大学生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缺乏耐心和毅力,情感易发生变化。其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孔子的“中庸”思想体现了()。
A: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要求
B:人的理性对个体行为的规定
C:人的理性对他人行为的规定
D:社会规范对人的思想的要求
大学教师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等几方面。
A:艰巨性、创造性、长效性、独立性
B:紧迫性、严肃性、时效性、独立性和协作性
C:特殊性、创造性、科学性、独立性
D:复杂性、创造性、长效性、独立性和协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