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土地登记理论与方法

()不受一物一权主义的限制。
A:土地所有权
B:集体土地使用权
C:空间权
D:土地他项权利
土地权利的变动一般采取()的公示方式。
A:交付
B:抵押
C:登记
D:转移
()是土地权利制度建设和土地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
A:不动产公示
B:物权公示制度
C:土地权利的设置
D:审查登记制度
为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国家可以将城市私房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后授予新的土地使用者,新的土地使用者应依法对原私房用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可采用的补偿方式有()。
A: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
B:产权调换
C:作价补偿
D:房屋重置补偿
E:按人口数量补偿
下列()不属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及其权利内容所包括的方面。
A: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依法将国家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能让与土地使用者
B: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可依法通过出让(含以出让金出资或入股)出租和划拨等方式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
C:国务院可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者发布行政命令授权地方人民政府或其职能部门行使国家土地所有权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国有土地行使收益权应依法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上缴土地收益
()是土地权利变动的基本公示方式,是判断土地权利变动生效的主要根据。
A:土地登记
B:土地备案
C:土地变更
D:土地转让
根据《国务院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等规定,关于住房制度改革后对原公有住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的处置,下列正确的是()。
A:进入市场的,可以保留为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B:进入市场的,应转为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C:不进入市场的,应转为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D:不进入市场的,可以保留为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E:不进入市场的,应转为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所有权
耕作权的客体所具备的条件是()。
A:集体土地中荒废未用的土地
B:包括原属农民集体,后被国家征用的土地
C:系满足国家批准的特定用途之外尚有农业利用余地的土地
D:满足国家批准的特定用途之外却闲置未用或用而有余的土地
E:系国家所有的土地
立法规定空间使用权取得(),领取空间使用权证书。
A:与变更
B:可以延伸至他人所享有的范围
C:得知权利的使用和转让
D: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A:国有土地进一步私有化
B:地主阶级构成发生变化,土地私有更集中
C:帝国主义在我国的占地具有殖民地的性质
D:以上均正确
()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往往渴望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其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A:土地权利
B:合法支配土地
C:土地权利人
D:土地管理部门
关于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等使用国有土地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确定的保留或地方代管的军事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军队,现由其他单位使用的,可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为他项权利
B:经国家批准撤消的军事设施,其土地使用权依照有关规定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并重新确定使用权
C:依法接受、征用、划拨的铁路线路用地及其他铁路设计用地,现仍由铁路单位使用的,其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
D:铁路线路路基两侧依法取得使用权的保护用地,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使用权可以再确定给所在地的农民集体
E:原由铁路、公路使用的土地,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之前,已经转由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除按国家法律和政策应当退还的外,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可确定给实际土地使用者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正确的是()。
A: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法订立担保合同
B:担保合同不属于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
C:主债权债务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D: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将《土地管理法》中有关土地使用权的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在基本法层面上确立了我国的()。
A: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B:土地地役权制度
C:土地无偿使用制度
D:土地凭借权制度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正确的有()。
A: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B: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C:不准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D:不准以限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
E: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企业通过()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企业破产时,其土地使用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后,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A:出让
B:划拨
C:租赁
D:抵押
确定土地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不包括()。
A:主观过错推定
B:客观存在判断
C:现有利益保护
D: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破产法》规定,正确的是()。
A:在债务人或者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时,最低额抵押权人受担保的债权额确定
B:在债务人或者抵押人没被宣告破产时,最低额抵押权人受担保的债权额确定
C:担保物权人对担保财产具有优先受偿权
D:担保物权人对担保财产不具有优先受偿权
有关对土地抵押权定义应注意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抵押不是实物抵押,而是权利抵押
B:土地抵押权的客体是法律允许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即权利客体具有限制性
C:抵押人必须是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债务人或第三人
D:土地使用权抵押影响土地上其他权利人的权利
作为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的特征有()。
A:主体限定性,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主要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B: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根据发包人和承包人依法订立承包合同而产生,即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合同生效时设立
C: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以使用和收益为主,是以土地为基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取收益的权利
D:客体限定性,承包经营的客体是土地,包括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E:客体不限定性,承包经营的客体是土地,包括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有关对土地权属争议调解原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解应当符合自愿、合法原则,不得强迫
B: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C:对经过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下达处理决定,避免久拖不决
D:对经过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当向法院提出诉讼,由法院下达处理决定
根据国家对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表行使权利的限制,下列不正确的是()。
A: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表不得违反其与土地使用者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土地承包合同中约定的义务
B:土地使用者根据土地的用途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开发利用
C: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表行使权利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义务
D:土地所有权禁止交易
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出现()发生变更的,无需按变更后的现状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
A:由于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变化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
B:由于土地开发、国家征地、集体兴办企事业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的
C: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界限的
D:行政区划变动未涉及土地权属不变更的,原土地权属要变
以下关于土地权利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特定的土地上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土地权利
B:内容互不相同的几个土地权利可以在一块土地上同时存在
C:土地权利具有直接排除不法妨碍的性能
D:土地权利中的债权也具有排他性
E:土地权利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而债权是有限制条件的相对权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中均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必须符合()等条件才能抵押。
A: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B: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法人代表、其他经济组织和团体
C: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
D: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E:依照规定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土地所有权有争议时,下面关于土地所有权归属确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唯一
B: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有证据证明其所有权
C: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
D:土地所有权不能依法证明其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属于国有
城市土地国有化是随着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的,城市郊区中已被国家依法()为国有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A:没收
B:征收
C:租赁
D:征购
E:征用
()是物权立法的基本原则。
A:土地用途特定
B:物权法定
C:从实际出发
D:一物一权
下列不属于我国土地他项权利特点的是()。
A:土地他项权利是在他人土地上享有的权利
B:土地他项权利是长期存续的权利,因而通常加以登记
C:土地他项权利依存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D:土地他项权利的取得方式
有关对地役权制度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役权概念产生之初就要求设定地役权的土地相毗邻,成立地役权以一宗土地即需役地和供役地的存在为必要
B:地役权实质上是法律对相邻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的较为广泛的调整
C:地役权主体的扩大尽管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只有土地所有权人才可以为自己土地的使用而在他人土地上享有地役权
D:地役权的有偿性传统民法中,地役权与相邻权无明确区分,都是调整使用相邻土地的当事人之间利害关系的法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