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乐山师范学院攀岩运动

世界攀岩锦标赛是国际攀登联合会(UIAA)下属的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ICC)认可的赛事之一,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攀岩赛 事,每两年举行一次。
20世纪80年代初,攀岩运动作为中国登山协会的训练内容从北美进入我国。
攀岩运动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类似阿尔卑斯山等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而发展 出一套系统的攀登技术,只是当时无论在技术或者器材上都还相当简陋。
所谓上方保护法,是指保护点事先已设置在攀登路线的上方,且攀登绳也与其连接。保护员站在路线下方,通过攀登绳与保 护器产生摩擦从而对攀登者进行保护、制动等一系列的安全操作。
攀石,也被称作抱石,指攀登者在没有绳索保护的状态下攀登不超过5米高的岩壁。
换手:通过重心的移动依次替换出抓握手,替换次序为无名指换抓握点手的食指,中指换抓握点手的中指,食指抓握点手的换 无名指。适用于脚点位于手点下方区域,抓握点较小,需要换手的地方。
引体抓点:双手抓握支点,依靠上肢的力量引体向上,快速抓住下一个支点。适于目标点支点不大而且距离不远时使用。
攀岩难度等级划分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美国YDS(Yosemite Decimal System)系统。YDS是按一条路线中最难的“技术动作”给路线 订级的,有十个5.10动作和只在地面附近有一个5.10动作的路线都是5.10。
攀岩保护站位越远离岩壁,顶绳夹角越大,摩擦力越大,制动效果越好。
上方保护时,放攀登者下降前,保护员的站立位置也应站在贴近岩壁并靠近线路两侧的位置,同时收紧绳子进入状态,放人下 降时一定要缓慢匀速,以免速度过快无法控制。
装备合格与否,一般地讲,通过国际攀登联合会(UIAA)测试标准或欧洲安全标准(CE)的装备都是合格的,但绝不是说就可以 随意使用了,还需要具备熟练、正确的操作能力。
穿戴坐式安全带,腰带和腿带必须反扣回去,反扣后的长度应小于8厘米。
单点钩挂:脚跟挂住两只手抓握的单点,通过脚跟钩挂减轻上肢负担,是更容易抓住下一个点。适于目标支点较大、距离较 远时使用。
完攀(flash):运动员可以对路线进行反复的观察和试攀,只要最终达到终点即可。
攀登中的脱落往往是一瞬间的,除去某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脱落,如岩点破碎,支点转动以外,大多数的坠落都是没有征兆的,这 需要保护员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攀岩初期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锻炼( ),而非激进的集中锻炼肩带、前臂。 A. 力量 B. 全面身体素质 C. 柔韧
登山运动包括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 )、攀冰和健身性登山。 A. 探洞 B. 攀岩 C. 穿越
人工攀登最好选择( )铁锁。 A. 圆形 B. O形 C. 扁平形
更换绳子时需考虑的因素有:承受过的冲坠次数、( )、磨损程度、使用舒适度等因素。 A. 使用者水平 B. 维护保养的次数 C. 使用频次
攀石赛:一组相互独立的、短的技术性线路,选手无须使用攀岩绳,采用( )。选手获得的累积点数和到达这些点所用的尝试 次数,将决定他们的名次。 A. 上方保护 B. 下方保护 C. 垫子保护
速度攀岩比赛中顶绳须通过( )单独的保护点,每个保护点由一个快挂扁带和一个正确使用并锁定的8或10毫米的梅龙钢锁连 接到保护点组成,必须使用符合国际攀联标准(欧洲标准或等同的国际标准)的梅龙铁锁。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动力绳(单绳)一般的直径为( )。 A. 6mm B. 8mm C. 10.5mm
扭伤时立即予以冰敷,即可减轻疼痛程度及消肿。最好( )内避免浸泡热水,以免加速发炎,当然,扭伤后尽量休息。 A. 一日 B. 两日 C. 三日
铁锁有三种基本形状:O形、( )和梨形。 A. 圆形 B. D字形 C. 扁平形
人工岩场保护员必备的装备有:安全带、主锁和( )。 A. 下降器 B. 攀岩鞋 C. 扁带
速度攀岩比赛中若完成预赛(排位赛)的运动员人数在16到7人之间时,( )进入决赛(PK)。 A. 8人 B. 10人 C. 12人
攀岩速度赛中保护绳由( )保护员控制。 A. 一名 B. 两名 C. 多名
难度攀岩比赛在决赛轮中,运动员遇到技术故障恢复时间不应超过最后一名运动员结束攀登后( )。 A. 10分钟 B. 20分钟 C. 30分钟
用单渔人结连接两根9.4mm绳子,最大静力承重有( )。 A. 100kg B. 175kg C. 500kg
上方保护时,当攀登者攀爬到顶或准备脱落时,保护员要第一时间( )绳子并准备将其放回地面。 A. 扔掉 B. 放松 C. 拉紧
难度攀岩又可分为看攀、完攀和( )。 A. 红点攀登 B. 自我攀登 C. 先锋攀登
用双渔人结连接两根9.4mm绳子,最大静力承重有( )。 A. 500kg B. 750kg C. 1400kg
速度赛:线路以顶绳方式攀登,采用( ),按照选手完成线路的时间决定名次。 A. 上方保护 B. 下方保护 C. 垫子保护
1、 看攀(on-sighting):运动员在比赛前对路线的信息一无所知,边观察边进行攀登,在攀登过程中一旦脱落或犯规即判其失败。
2、 攀岩运动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类似阿尔卑斯山等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而发展 出一套系统的攀登技术,只是当时无论在技术或者器材上都还相当简陋。
3、 1985年国际攀登委员会批准人工岩壁上的攀岩比赛为国际正式比赛,并于当年在法国举办了人工岩壁上的首届攀岩比赛。
4、 完攀(flash):运动员可以对路线进行反复的观察和试攀,只要最终达到终点即可。
5、 通常在攀登者的脚超过地面3米后(约3块岩板的距离)应尽量收紧保护绳。
6、 攀岩难度等级划分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美国YDS(Yosemite Decimal System)系统。YDS是按一条路线中最难的“技术动作”给路线 订级的,有十个5.10动作和只在地面附近有一个5.10动作的路线都是5.10。
7、 引体抓点:双手抓握支点,依靠上肢的力量引体向上,快速抓住下一个支点。适于目标点支点不大而且距离不远时使用。
8、 装备合格与否,一般地讲,通过国际攀登联合会(UIAA)测试标准或欧洲安全标准(CE)的装备都是合格的,但绝不是说就可以随 意使用了,还需要具备熟练、正确的操作能力。
9、 单点钩挂:脚跟挂住两只手抓握的单点,通过脚跟钩挂减轻上肢负担,是更容易抓住下一个点。适于目标支点较大、距离较 远时使用。
10、 上方保护时,放攀登者下降前,保护员的站立位置也应站在贴近岩壁并靠近线路两侧的位置,同时收紧绳子进入状态,放人下 降时一定要缓慢匀速,以免速度过快无法控制。
11、 下方保护时,当攀登者攀爬到顶或准备脱落时,保护员要第一时间迅速收紧绳子并准备将其放回地面。
12、 攀登中的脱落往往是一瞬间的,除去某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脱落,如岩点破碎,支点转动以外,大多数的坠落都是没有征兆的,这 需要保护员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13、 所谓上方保护法,是指保护点事先已设置在攀登路线的上方,且攀登绳也与其连接。保护员站在路线下方,通过攀登绳与保 护器产生摩擦从而对攀登者进行保护、制动等一系列的安全操作。
14、 全国攀岩锦标赛自1987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
15、 20世纪80年代初,攀岩运动作为中国登山协会的训练内容从北美进入我国。
1、 铁锁有三种基本形状:O形、( )和梨形。 A. 圆形 B. D字形 C. 扁平形
2、 1985年( )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 A. 法国人 B. 英国人 C. 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