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许昌学院-小学教育(专升本)-儿童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本题2.0分) A、 霍尔《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出版(1922) B、 美国《发展心理学》一书出版(20世纪30年代) C、 美国《发展心理学概论》出版(20世纪30年代) D、 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式是( )(本题2.0分) A、 纵向研究 B、 横向研究 C、 整体研究 D、 交叉设计研究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本题2.0分) A、 华生 B、 赛尔 C、 霍尔 D、 高尔顿
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示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识结构。这个过程在皮亚杰学说中叫做( )(本题2.0分)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5岁~8、9岁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属于( )(本题2.0分) A、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B、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C、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D、 前道德判断阶段
班杜拉认为最主要一种社会学习形式是( )(本题2.0分) A、 目标学习 B、 行为示范学习 C、 强化训练 D、 观察学习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一般为( )(本题2.0分) A、 0~3岁 B、 0~4岁 C、 0~5岁 D、 0~6岁
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 )(本题2.0分)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直觉思维 D、 抽象思维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本题2.0分) A、 游戏 B、 学习 C、 劳动 D、 交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 )(本题2.0分) A、 观察学习的结果 B、 性激素起决定作用的结果 C、 操作条件反射的产物 D、 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童年期的主导活动是( )(本题2.0分) A、 游戏 B、 学习 C、 劳动 D、 交往
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这是( )。(本题2.0分) A、 生理我 B、 客体我 C、 自我概念 D、 自我描述
小学儿童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是( )(本题2.0分) A、 一年级 B、 一二年级 C、 三四年级 D、 五六年级
人体各系统发育最晚的是( )(本题2.0分) A、 神经系统 B、 消化系统 C、 呼吸系统 D、 生殖系统
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 )(本题2.0分) A、 关注身体健康 B、 关注人际关系 C、 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 D、 关注就业
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 )(本题2.0分) A、 争取活动的自主性 B、 争取行为动作的自由权 C、 争取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人格独立. D、 争取学习的自主权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本题2.0分) A、 团体心理发展 B、 个体心理发展 C、 心理的种系发展 D、 心理的种族发展
人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这表明了心理发展的( )(本题2.0分) A、 普遍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顺序性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 )(本题2.0分) A、 异常现象 B、 特异现象 C、 不成熟现象 D、 正常现象
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总结出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是( )。(本题2.0分) A、 社会心理学 B、 基础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变态心理学
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科是( )。(本题2.0分) A、 民族心理学 B、 比较心理学 C、 基础心理学 D、 个体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本题2.0分) A、 人生全过程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B、 各个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C、 各个体心理发展方向不同 D、 各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不同
人生第二发展加速期是( )(本题2.0分) A、 童年期 B、 幼儿期 C、 青春发育期 D、 成年中期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本题2.0分) A、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B、 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C、 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 D、 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 )。(本题2.0分) A、 心理机能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 B、 学习条件已经完全具备的时候 C、 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 D、 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时
记忆广度达到巅峰是在个体的( )。(本题2.0分) A、 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成分。(本题2.0分) A、 自我 B、 超我 C、 道德伦理 D、 本我
( )认为,儿童语言习得主要靠模仿成人的语言。(本题2.0分) A、 乔姆斯基 B、 怀特赫斯特 C、 皮亚杰 D、 勒纳伯格
德国理学家( )最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本题2.0分) A、 吉布森 B、 皮亚杰 C、 班杜拉 D、 斯腾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 )。(本题2.0分) A、 具体形象性 B、 直观动作性 C、 高度创造性 D、 抽象逻辑性
( )发明了一种称为“视崖”的装置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本题2.0分) A、 吉布森 B、 皮亚杰 C、 班杜拉 D、 斯腾
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 )为主。( )(本题2.0分) A、 形象思维 B、 抽象逻辑思维 C、 辩证逻辑思维 D、 创造性思维
成年中期的年龄界限是( )。(本题2.0分) A、 30—50岁 B、 30—45岁 C、 35—60岁 D、 40—60岁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指( )儿童。( )(本题2.0分) A、 4-7岁 B、 6-7到11-12岁 C、 2-5岁 D、 12-18岁
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本题2.0分) A、 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 C、 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包括( )(本题5.0分) A、 横断研究 B、 跨文化研究 C、 聚合交叉设计 D、 纵向研究
以下 ( )是成熟的特点(本题5.0分) A、 普遍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受训练和练习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其稳定性表现在 ( )(本题5.0分) A、 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 特点 B、 许多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例外 C、 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都是稳定的 D、 许多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特别是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本题5.0分) A、 客观性原则 B、 矛盾性原则 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个案法的缺点包括( )(本题5.0分) A、 个案之间的资料难以比较 B、 结论的效度受个案资料的正确性影响大 C、 可针对个别儿童,作深入研究 D、 结论难以推广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有( )(本题5.0分) A、 形象记忆好于词的记忆 B、 熟悉的事物好于不熟悉的 C、 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D、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效果的差别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