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国教育简史

教学相长,本不是指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而是指教师自己的学习与施教相互促进。 选择一项: 对 错
《学记》中“时”的教学原则,就是强调严格按时教学,不得因教师或学生的临时情况而随意改变。 选择一项: 对 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喻”,就是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比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选择一项: 对 错
“长善救失”的前提是“知其心”,即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选择一项: 对 错
墨家反对儒家主动施教,强调尊师重道。 选择一项: 对 错
老子主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反对过多的人为说教、干预、引导。 选择一项: 对 错
“圣化”的要点是掌握好教学时机、进度、要点和检查督促的分寸。 选择一项: 对 错
朱熹的因材施教观点,主要是强调分科教学,使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向不同方向发展。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守仁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性情,强调一定要树立规范,严格要求。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宁可进度慢一点,也不要满负荷。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更注重顺应学生个性发展。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守仁设计的“背书一一习礼或课仿一一诵书讲书一一歌诗”课表,目的是使学生学到全面而多样化的知识技能。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认为所教的不见得就是学生所学到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强调教师必须使学生勤勉刻苦,才能教得好。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认为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品行才智,还要知道学生的气质偏差,从而对教学作相应调整。 选择一项: 对 错
“师者,人之模范也。”是孔子提出的经典命题。 选择一项: 对 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生要从不厌学,教师要不知疲倦地教人。 选择一项: 对 错
孔子针对学生提出“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原则。 选择一项: 对 错
“有教无类”,就是对于教育对象,没有身份贵贱的要求或地域的限制。 选择一项: 对 错
将天、地、君、亲、师并列,是从荀子开始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 选择一项: 对 错
“师严然后道尊”,是说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学业之道得到尊崇。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充提出“距师”的观点,不是指师生关系上,也不是反对尊师。 选择一项: 对 错
韩愈认为,只有圣人不必求师,一般人只有从师,才能解惑。 选择一项: 对 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纲领性概括。 选择一项: 对 错
韩愈认为,形成师生关系的的唯一条件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选择一项: 对 错
柳宗元反对韩愈提倡为师的精神。 选择一项: 对 错
柳宗元提倡“交以为师”,是把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选择一项: 对 错
朱熹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在于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不断教诲。 选择一项: 对 错
朱熹认为,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一定要防范不良行为为主。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认为,只要教师“善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选择一项: 对 错
王夫之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引学生树立志向,对不“自勉”的学生不能“俯从”。 选择一项: 对 错
“欲明人者先自明”,是王夫之对教师的忠告。 选择一项: 对 错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龚自珍痛感当时社会的衰落和教育的不良。 选择一项: 对 错
龚自珍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择一项: 对 错
龚自珍强调改革,也认为不能不顾祖宗法度。 选择一项: 对 错
龚自珍希望统治者能自行改革,以争取主动。 选择一项: 对 错
《海国图志》是魏源独自撰写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资政新篇》是由洪仁玕所写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是介绍当时近代书籍的权威工具书。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举办近代学堂集中在湖北。 选择一项: 对 错
张之洞的《劝学篇》,发表于洋务运动兴起之初。 选择一项: 对 错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曾在康有为举办的万木草堂学习。 选择一项: 对 错
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认为科举制度必须废除。 选择一项: 对 错
《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主办过湖南时务学堂。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妇女解放。 选择一项: 对 错
梁启超认为兴学应首先从小学开始,而师范教育又是各类教育的基础。 选择一项: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