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

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肺回缩力
B. 肺泡表面张力
C. 气道阻力
D. 吸气肌收缩
 肺泡通气量是指()。

A.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B.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C. 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D. 用力吸入的气量
 肺活量等于()。

A. 潮气量+补呼气量
B. 潮气量+补吸气量
C.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D. 肺容量-补吸气量
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 物理溶解
B. 高铁血红蛋白
C.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 氧合血红蛋白
 关于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正确的是()。

A.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变
B. 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反变
C. 扩散速率与溶解度成反变
D. 扩散速率与分子量成正变
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

A. 体温升高
B. 血液pH值升高
C. 血液PCO2降低
D. 2,3-二磷酸甘油酸降低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

A. 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B. 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C. 每分最大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D. 肺活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氧离曲线是()。

A. PO2与血氧容量间关系的曲线
B. PO2与血氧含量间关系的曲线
C. PO2与血氧饱和度间关系的曲线
D. PO2与血液pH值间关系的曲线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 物理溶解
B. H2CO3
C. NaHCO3
D. HNHCOOH
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

A. CO2
B. H+
C. O2
D. OH-
对肺泡气分压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A. 补吸气量
B. 补呼气量
C. 余气量
D. 功能余气量
CO2分压升高兴奋呼吸运动主要是通过刺激()。

A. 中枢化学感受器
B. 外周化学感受器
C. 延髓呼吸中枢
D. 脑桥呼吸中枢
 缺氧兴奋呼吸的途径是通过刺激()。

A. 外周化学感受器
B. 中枢化学感受器
C. 延髓呼吸中枢
D. 脑桥呼吸中枢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A. 大脑皮层
B. 延髓腹侧外部
C. 脑桥
D. 下丘脑
有关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
B. 又称黑-伯氏反射
C. 肺泡内存在牵张感受器
D. 在平静呼吸时不起重要作用
关于外呼吸的叙述,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B. 肺泡气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C. 肺泡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D. 肺通气和肺换气
如果呼吸的潮气量减小50%,同时呼吸的频率增加1倍,其结果是()。

A. 肺的通气量增加
B. 肺泡通气量不变
C. 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泡通气量减少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气体的分压差
B. 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C. 气体分子质量的大小
D. 呼吸膜对气体的通透性
 实验中将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剪断,呼吸发生的变化是()。

A. 变快、变深
B. 变快、变浅
C. 变慢、变深
D. 变慢、变浅
内呼吸是指()。

A.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 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D. 肺换气以后的呼吸环节
关于呼吸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呼吸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B. 脊髓是联系上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
C.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
D. 脑桥上部存在长吸中枢
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

A. 肋间外肌
B. 膈肌
C. 肋间内肌和膈肌
D. 肋间外肌和膈肌
关于人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膈肌收缩导致胸廓上下径减小
B. 吸气运动包括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C. 肋间外肌收缩导致胸廓前后径增大
D. 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腹式呼吸
 以下计算公式,错误的是()

A.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
B. 潮气量×呼吸频率=肺通气量
C.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
D. 潮气量+补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下列与肺换气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呼吸膜的面积
B. 呼吸膜的厚度
C. 通气/血流比值
D. 气道口径
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值为0. 48
B. 比值增大,表示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C. 比值减小,表示肺泡无效腔增大
D. 比值增大和减小都可导致缺O2和CO2潴留
关于Hb和O2结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 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B. Hb的4个亚单位间有协同效应
C.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含量
D. 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波尔效应是指()

A. P O2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B. PCO2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C. pH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D. 2,3-DPG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关于H+对呼吸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脉血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B. 主要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
C. 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
D. 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有效的刺激
下列中不属于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的是()。

A. 自动节律性
B. 富有伸展性
C. 持续紧张性
D. 较高兴奋性
 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主要被吸收的部位()。

A. 十二指肠和空肠
B. 空肠和回肠
C. 十二指肠
D. 回肠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A. 容受性舒张
B. 紧张性收缩
C. 蠕动
D. 分节运动
酸性食靡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 迷走神经兴奋
B. 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
C. 交感神经兴奋
D. 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脂肪消化后的长链脂肪酸和乳糜微粒的吸收途径是()。

A. 直接进入门静脉
B. 经淋巴途径进入血液
C. 经淋巴系统进入组织供细胞利用
D. 经肠系膜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高等动物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是()。

A. 甲状腺
B. 脑垂体
C. 下丘脑
D. 消化道
关于消化道神经支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整个消化道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B.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主要的
C.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D. 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释放ACh递质
胃酸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一个酸性环境
B. 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C.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D. 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能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是()。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ACh
D. 胰泌素
有关胃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主细胞分泌时呈酶原状态
B. 是由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形成的
C. pH升高到6以上时发生可逆变性
D. 最适PH为2左右
 胃期胃液分泌的主要途径不包括()。

A. 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长反射
B. 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
C. 食物的化学成份作用于G细胞引起gastrin释放
D. 交感神经对胃活动的调节作用
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说法是()。

A. 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B. 食物的形象、气味可通过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
C. 反射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D.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腺分泌大量水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少
消化道平滑肌对下列刺激不敏感的是()。

A. 化学刺激
B. 电刺激
C. 牵拉刺激
D. 温度刺激
不属于胃肠激素的激素是()。

A. 胃泌素
B. 促胰液素
C. 肾上腺素
D. 抑胃肽
关于激素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指靶细胞上接受激素信息的装置
B. 根据在细胞中的定位,可分为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C. 受体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D. 受体的数量不受激素量的调控
 分泌胃泌素的主要部位是()。

A. 胃体
B. 空肠
C. 十二指肠
D. 胃窦和十二指肠
唾液含的消化酶是()。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ATP酶
D. 脂肪酶
 唾液分泌的调节主要是()。

A. 神经反射
B. 体液因素
C. 神经反射和体液因素
D. 体液因素和条件反射
E. 体液因素和非条件反射
 胃中食糜排空速度由快至慢的排列顺序是()。

A. 糖类、脂肪、蛋白质
B. 蛋白质、糖类、脂肪
C. 糖类、蛋白质、脂肪
D. 蛋白质、旨肪、糖类
E. 脂肪、糖类、蛋白质
胃液含的消化酶是()。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ATP酶
D. 脂肪酶
胃液的pH值通常为()。

A. 8~8.4
B. 8~8.6
C. 7.4
D.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