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新疆开放大学-刑法学

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BC)
A、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
B、犯罪告一段落,归于未遂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既遂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D、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AD)
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C、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B、明确的犯意表示
D、积极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构成犯罪预备的预备犯具有以下特征(ACD )。 主观和客观
A、必须具有犯罪预备行为
B、必须是刚着手实施犯罪
C、必须具有犯罪预备的目的
D、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下列有关犯罪预备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 )
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
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
C、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
D、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犯,除了适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适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
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BCD )
A、甲为杀人而与李某商量并委托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买来了剧毒药品。但10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抛入河中。甲成立犯罪中止,而李某不应成立犯罪中止。 甲的行为既遂???
B、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乙不是犯罪中止。
C、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D、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犯罪的既遂形态具体包括( ABCD)。
A、结果犯
B、危险犯
C、行为犯
D、举动犯
 
孙某纠集李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天龙”,要李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李某等人在3个月内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2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有的孙某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1次。孙某应对其知道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错 )
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对 )
赵某教唆李某杀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潜入王家,适逢王某外出未归,李某便将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强奸后逃离。本案中,对赵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 )
罗某被人强迫参加贩卖毒品犯罪,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收入很高,罗某便积极参与,在贩毒集团中起了重要作用。罗某从胁从犯转化为主犯,应按主犯的处罚原则进行处罚。( 对)
某甲指使未满16周岁但已满14周岁的刘某使用麻醉方法绑架某私营企业主10岁的儿子,以勒索该私营企业主的钱财。某甲与刘某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错 )
某乙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丁同时也向丙开了枪,但据查,乙、丁并无通谋。乙、丁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错 )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错 )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侵害行为,就是共同犯罪。( 错 )
只要实施的是帮助行为,就是从犯。( 错 )
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错 )
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对 )
对于教唆犯,应当作为主犯从重处罚。( 错 )
甲打击乙,乙奋力还击,丙路过,甲请丙帮忙,共同对乙实施打击,致乙重伤。甲、丙的行为属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对  )
任意共同犯罪的特点有:对其定罪量刑时不仅要引用刑法分则条文,还要引用刑法总则有关共同犯罪的规定。( 对 )
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警察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C )。
A、结果加重犯
B、结合犯
C、吸收犯
D、想象竞合犯
甲某劫持客机,打死一名机组人员重伤一人的,应(C )。
A、按牵连犯处断
B、进行数罪并罚
C、将故意杀人、致人重伤作为劫持航空器罪的加重情节
D、按想象竞合犯处断
甲某为某教育委员会主任,利用职务便利,通过伪造民办教师名册,从1998年2月贪污2300元,1999年5月贪污1800元,2000年11月3400元。对于甲某的行为(B )。
A、不构成犯罪
B、属于连续犯构成贪污罪
C、属于继续犯构成贪污罪
D、属于牵连犯构成贪污罪
甲某于2000年多次盗割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致使数辆列车延误,造成严重后果,甲的行为构成:( A)
A、破坏交通设备罪
B、破坏通讯设备罪
C、盗窃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甲为杀死乙,放火把乙家的房屋点着,造成乙的一家三口死亡,房屋烧毁,甲的行为属于(A )。
A、想象竞合犯
B、实质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C )。
A、想象竞合犯
B、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甲窃得内有一张信用卡的皮包,甲用此信用卡去银行取款,其行为类型属于(C )。
A、想象竞合犯
B、连续犯
C、吸收犯
D、结合犯
某工厂仓库工作人员甲利用晚上值班的机会,在一周内三次窃取通信电缆,甲的行为属于(D)。
A、继续犯
B、吸收犯
C、牵连犯
D、连续犯
甲向乙讨债不成,遂将乙劫持并关押月余。甲的行为是(D )。
A、牵连犯
B、结合犯
C、连续犯
D、继续犯
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叫(C )。
A、牵连犯
B、吸收犯
C、想象意合犯
D、异种数罪
关于牵连犯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CD )
关于吸收犯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BC )
A吸收犯的数行为必须存在吸收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所经的发展阶段,后
行为是前行为的当然结果。
B、吸收犯必须是数个独立的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行为
C、入室抢劫罪的非法侵入住宅与抢劫行为存在吸收关系
D、使用破坏的手段盗窃数额较大财物,又毁坏大量财物的,属于吸收犯
实质的一罪有(ABC )。
A、想象竞合犯
B、结果加重犯
C、继续犯
D、连续犯
在以下犯罪形态中,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的有(CD )。
A、结果加重犯
B、继续犯
C、连续犯
D、吸收犯
数行为在处理时作为一罪的情况有(ABC )。
A、连续犯
B、牵连犯
C、吸收犯
D、惯犯
刑事责任,就是指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人应当承受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否定评价和制裁标准。对
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即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对
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犯罪人。
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以刑法是否就刑罚裁量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刑罚裁量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下列哪种情形是没收财产刑(D )。
A、甲某贩卖毒品1000克被当场查获,对其1000克毒品予以没收
B、甲某是用自己的渔船组织偷越国(边)境,被法院予以没收
C、甲某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非法利益400万元,法院予以没收
D、甲某犯贪污罪,法院没收属于其个人所有的全部财产
某甲因犯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有期徒刑从1989年7月1日起执行,对甲实际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 D)。
A、1989年7月1日至1992年6月30日
B、199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C、1989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D、198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的刑种是( C)。
A、剥夺政治权利
B、拘役
C、管制
D、有期徒刑
主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是(B )。
A、罚金
B、管制
C、拘役
D、有期徒刑
管制的期限一般是(A )。
A、3个月以上2年以下
B、15日以上6个月以下
C、2个月以上3年以下
D、3年以上15年以下
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 )。
A、监狱
B、检察机关
C、基层单位
D、公安机关
拘役的期限为(B )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A、15日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C )之日起计算。
A、判决确定
B、判决执行
C、死刑缓期执行期满
D、判决公布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符合下列( )情况,2年期满后,经合法程序批准后减为无期徒刑( C)。
A、有悔罪表现
B、没有故意犯罪
C、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有立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