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云南工商学院学前心理学

语词记忆大致出现在()左右。
A.2周
B.6个月
C.6-12个月
D.1岁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作()
A.动机性遗忘
B.临时性遗忘
C.幼年健忘
D.不完全遗忘
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得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B.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C.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D.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
最能体现幼儿记忆发展中质的飞跃的方面是()
A.无意识记的发展
B.有意识记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
D.意义记忆的发展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转变期,约出现在()
A.2-3岁
B.4-5岁
C.5-7岁
D.7-8岁
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从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看,儿童最晚出现的记忆是()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由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地实验研究。
A.艾宾浩斯
B.冯特
C.比奈
D.弗洛伊德
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
A.三角形
B.圆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幼儿观察的发展,没有表现在观察的()等方面。
A.目的性
B.观察方法
C.直观性
D.概括性
某幼儿能够依靠生活作息制度来认识时间,如“下午是午睡起来以后”,这说明该幼儿()
A.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
B.依靠生理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C.能够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D.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B.儿童从出生起就有触觉反应
C.手的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口腔的触觉探索
D.触觉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和知觉
B.记忆
C.想像
D.思维
()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A.3岁儿童
B.6岁儿童
C.5岁儿童
D.4岁儿童
2岁孩子往往会伸手要求站在楼上的妈妈抱,这说明他的()
A.大小知觉发展不足
B.形状知觉发展不够
C.距离知觉发展不足
D.想像力不够丰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前儿童对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
B.学前儿童对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昨晚的认知水平
C.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D.学前儿童对一年四季的认知早于对“周”的时序的认知
“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是用于测查婴儿的()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方位知觉
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幼儿空间方位词发展的顺序是()
A.上下、前后、左右
B.前后、上下、左右
C.上下、左右、前后
D.前后、左右、上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B.年幼儿童的想象容易受各种规则束缚
C.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D.富有创造想象潜能
幼儿依靠情境、动作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为()。
A.具体形象思维
B.聚合式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观行动思维
亮亮把蔬菜放入鱼缸,说应该让小鱼儿多吃蔬菜,这说明亮亮思维的
A.表面性
B.固定性
C.具体性
D.经验性
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思维类型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教师说:”喝完水的小朋友把杯子放到柜子里去。“刚入园的幼儿完全没有反应。老师又说:”牛牛,把杯子放到柜子里去吧“。她才懂得了老师的意思。这说明牛牛的思维是
A.表面的
B.固定的
C.具体的
D.形象的
妞妞手里有一个娃娃,她就想起抱娃娃并玩过家家游戏,当娃娃被拿走后,游戏也就结束了。妞妞处于()阶段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创造性思维
幼儿期是思维()
A.发展的最高阶段
B.稳定的时期
C.迅速发展的时期
D.发展减缓的时期
具体形象思维的工具是()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表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形式运算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先将重量、质地和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球形橡皮泥让幼儿进行重量比较,然后当着幼儿的面把其中的一块压成扁平状,这时,幼儿一般会认为球形的橡皮泥比压成扁平状的橡皮泥更重一些。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守恒性
D.自我中心化
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变化中,语词的作用()
A.基本不变
B.越来越大
C.越来越小
D.始终很小
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A.想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词语记忆
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往往呆呆的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这表明幼儿的想象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主题不稳定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是()
A.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B.想像的内容零散
C.想像受情绪影响
D.想像具有夸张性
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包糖果”的“工人”,这说明幼儿()
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B.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C.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B.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C.创造想象占主要地位
D.理想占主要地位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读《西游记》时我们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形象是属于()
A.幻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幼儿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是以下哪方面的具体表现()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幼儿最初的想象都属于()
A.有意想像
B.创造想像
C.幻想
D.再造想像
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再造想像
B.有意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关于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正确的表述是()。
A.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B.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同时同步产生
C.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先,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后
D.理解语言是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幼儿语音发展阶段,元音和辅音的发展顺序是()。
A.同时出现
B.元音在先,辅音在后
C.辅音在先,元音在后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