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河南农业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

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和澎湖列岛的条约是( )。 (A) 《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的条约是( )。 (A) 《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反映的事件是( )。 (A) 南京大屠杀 (B) 火烧圆明园 (C) 旅顺大屠杀惨案 (D)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主要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侵略 (B) 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 (C) 封建主义压迫 (D) 经济技术落后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B) 台湾人民反美斗争 (C)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D) 台湾人民反日斗争
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 中华民族进行的反侵略斗争 (C) 统治阶级的妥协 (D) 爱国志士的斗争
“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 黄花岗起义 (D) 义和团运动
抗日战争以前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最根本原因在于( )。 (A) 社会制度腐败 (B) 民族意识没有觉醒 (C) 经济技术落后 (D) 武器装备落后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是在( )。 (A) 中法战争以后 (B) 鸦片战争以后 (C) 甲午战争以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 (A) 中法战争以后 (B) 鸦片战争以后 (C) 甲午战争以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标志中国近代史起点的事件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 康有为 (B) 林则徐 (C) 魏源 (D) 李鸿章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的著作是( ) (A) 《地理大全》 (B) 《四洲志》 (C) 《海国图志》 (D) 《筹海篇》
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的著作是( )。 (A) 《盛世危言》 (B) 《四洲志》 (C) 《海国图志》 (D) 《筹海篇》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资政新篇》 (B) 《天朝田亩制度》 (C) 《万大洪告示》 (D) 《原道觉世训》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 )。 (A) 北伐 (B) 西征 (C) 天京事变 (D) 石达开出走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自强、求富 (B) 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 学习西方 (D) 实现现代化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 (A) 冯桂芬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百日维新后,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除了( )。 (A) 奖励新著 (B) 奖励创办报刊 (C) 京师大学堂 (D) 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失败后,拒绝出走日本的劝告,并坦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的是(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刘光第
“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以上出自( )。 (A) 《上李鸿章书》 (B)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C) 《革命军》 (D) 《军政府宣言》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南京条约 (D) 望厦条约
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自称的是( )。 (A) 章炳麟 (B) 孙中山 (C) 陈天华 (D) 邹容
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科学补习所 (D) 中国同盟会
1905年至1907年问,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的焦点是( )。 (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 要不要实行政治革命 (C)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 要不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 惠州起义 (B) 萍、浏、澧起义 (C) 广东潮州黄冈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军政府宣言》 (D) 《中华民国约法》
“孙中山的纲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对孙中山做出此种评价的是(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毛泽东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毛泽东这个观点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的革命纲领 (B)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D)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儒家思想与拜上帝的矛盾 (C)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 满族与汉族的矛盾
天京变乱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 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 洪秀全等人此时已腐化 (C) 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D)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 (B) 新民主主义社会 (C) 殖民地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之所以无法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 迫于当时的战争环境 (C) 地主阶级的反对和破坏 (D) 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A) 缓和各种思想文化矛盾 (B) 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 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 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招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出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 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 (B) 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C) 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 (D)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促使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 (A) 武昌起义的胜利 (B) 《临时约法》的颁布 (C) 清帝下诏退位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 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 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指 ( ) (A) 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 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 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 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林伯渠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里所说的政治意义应指辛亥革命( ) (A)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 结束了君主专制 (D) 解放了思想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1)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2)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3)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4)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以上观点正确的是( (A) (1)(2)(3) (B) (1)(3)(4) (C) (1)(2)(4) (D) (2)(3)(4)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 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 (A) 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B) 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半殖民地 (C) 为了传播文明 (D) 为了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音,这主要说明( )。 (A)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B) 鸦片战争激化国内矛盾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 (C) 鸦片战争促进中国农民从中世纪的睡梦中苏醒而奋起反抗 (D)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马克思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极其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马克思的话说明了:(1)落后的经济决定中国必然失败;(2)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3)中国将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封建王义终将无法战胜资本主义。以上观点正确的是( )。 (A) (1)(4) (B) (1)(2)(4) (C) (2)(4) (D) (1)(2)(3)(4)
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 (A) 19世纪60年代 (B) 19世纪40至5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80年代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 (A)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出发点主要是( )。 (A) 实现民族独立 (B) 实现现代化 (C) 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D) 实现国家富强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表达了爱国者满腔悲愤的心情。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最有可能的是( )。 (A) 19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