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太康的“小凤雅”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涉嫌诈捐、消极治疗到事后回应、澄清质疑,一再反转的剧情让公众的情绪跌宕起伏。尽管3岁的小凤雅已经不治离世,事件的真相也逐渐清晰,但这场舆论风波却值得深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当不幸降临时,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是很多无力承担治疗费用家庭的无奈选择。可以说,将点滴爱心汇成暖流,正是公益事业的价值体现。然而,一个面对未知病症全然无措的母亲,一群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爱心人士,两者之间的误解让一个正常的爱心事件在不断地传播中,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风波。 爱,可以创造奇迹,这是很多人的慈善信条。在一些爱心人士看来,没有创造挽救小凤雅的生命奇迹,归咎于其家人的“消极治疗”。多次“放弃”治疗的做法,加上善款筹集和使用的不透明性,理所当然会引发众多网友质疑,甚至指责家长重男轻女挪用善款治疗凤雅弟弟的唇腭裂。但在小凤雅的妈妈眼中,爱心志愿者的到访,不仅没有缓解孩子的病痛,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失去了对志愿者的信任。而凤雅弟弟的治疗费,也是来自另一个基金。一家人在舆论的声讨中委屈万分,甚至后悔选择求助。大相径庭的观念,让双方对小凤雅的爱化作了不同的选择,由此产生了治疗上的分歧、情感上的撕裂。 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一系列的误解,舆论风波其实主要就是因为群众不能够以一种辩证全面的眼光看事件,这其实在公考面试中是非常致命的问题。在公考中以一种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其实指的是以一种政府思维看待问题。 什么叫做政府思维看待问题呢?就是能够客观的承认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以一道题目为例。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出现了很多慢就业的现象,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出自:事业单位考试(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