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国学经典选读》

《史记》开卷首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  ”之后的三句话是()。
A:在天则为天道
B:在地则为地道
C:在法则为法道
D:在人则为人道
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与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对现今都有现实意义。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此句中的“空空”的恰当说明是()。
A:即“悾悾”, 无知貌
B: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C:现形容一无所有
D:即空怀抱负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的意思是()。
A: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B:恭侯客人时要有礼貌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地对待客人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任别人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敏捷地做事就会快速见效,给别人恩惠就会使人满足。
C:恭敬不如从命,过于宽松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任别人还要任用别人,敏捷地做事使人有功,互惠才是使人满足的根本。
D:恭敬待人就是不要公开场合侮辱别人,人们都是喜欢宽大为怀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敏锐而且有效率地做事,恩惠足以使人感到欣慰。
《通鉴纪事本末》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说的“五者”为()。
A:历史上五位奉行仁义的人
B:金、木、水、火、土
C:仁、义、礼、智、信
D:恭、宽、信、敏、慧
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九州生气恃风雷,()。我劝天公重抖擞,()。
史书研读要注意哪些问题?
《尚书》
子曰:“君子有三畏()。” 
A:畏天命
B:畏大人
C:畏孔子之言
D:畏圣人之言
“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致意思是:第一个难处在于不能摆脱名利的束缚,第二个难处在于不能消除喜怒对自己的影响,第三个难处在于不能离开声色的干扰,第四个难处在于不能撇开滋味的妨碍,第五个难处在于不能消除神虑消散的负面影响。
B:此句大致意思是:人生有五大难题,每一个难题都要好好解决,如果不解决就会发生疾病和混乱。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句出自《千金要方》。
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
A:畏惧
B:畏缩
C:敬畏
D:崇敬
简答先秦子学兴起的原因。
孔子、曾子都认为,子女赡养父母是最高境界的孝。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不同情形,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柔顺。
C: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
D:君子与人交往, 对上不奉承拍马, 对下不傲气凌人。(也译为: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如果想让人民有廉耻之心,达到良善淳厚的境界,则需要()。
A: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C:无为而治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柔顺。
C:“孝分三种(境界),最大的孝是尊重双亲,其次是不使他们受辱,再其次是能赡养他们。
D: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一句恰当的意思是()。
A:孔子答道:“务必把人民的正义放在心上,尊敬鬼神而远望的距离,可以叫做‘知’了。”
B:孔子答道:“从事人民喜欢的正义工作,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就叫做知道明理。”
C: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把鬼神放在远处敬仰,这样就可以了。”
D:孔子答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史记》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是说君子为人处事要时时处处中规中矩。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C: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D: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