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传染病学高级职称

疟疾的主要传染源为().
A:体内有裂殖体的现症患者和带虫者
B:体内有环状体的现症患者和带虫者
C:体内有滋养体的现症患者和带虫者
D:体内有配子体的现症患者和带虫者
患者男,30岁,农民,因“畏寒、发热、乏力、周身酸痛、轻咳、痰中带血丝13d”于8月22日来诊。查体:T38℃;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约蚕豆大,有触痛。血常规:Hb124g/L,WBC12×10/L,N0.85,L0.15;尿常规:蛋白(+)。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为协助诊断,还需要了解的情况是()
A:钩端螺旋体疫水接触史
B:外伤史
C:毒物接触史
D:在外用餐情况
E:烟酒嗜好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做的实验室检查是()
A:尿常规
B:粪常规
C:肾功能
D:显微肥达凝集试验
E:尿培养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该患者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
B:伤寒
C:钩端螺旋体病
D:白血病
E:肺结核
出血热发热期应用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A:抗炎症反应
B:减少渗出
C:抗病毒
D:改善中毒症状
E: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在虫卵期可以感染人的绦虫有()
A:猪带绦虫
B:牛带绦虫
C:细粒棘球绦虫
D:曼氏迭宫绦虫
E:微小膜壳绦虫
百日咳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
A:隔离消毒
B:增强体质
C:高价免疫球蛋白
D:菌苗预防接种
E:有接触史者进行药物预防
水生动物也可作为霍乱病的传染源。
EHF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
A:血WBC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增加
B:血小板降低
C:出现异形淋巴细胞
D: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E:以上均是
患者男,56岁,农民,因“间断发热1个月,腰痛并活动受限1周”来诊。上午一般状况尚好,下午症状明显,畏寒,偶伴寒战,30min后体温达39℃左右,有时高达40℃,热退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大汗淋漓。在当地以“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及中药、退热等对症治疗,自述症状较前稍有好转,当地住院4~5d后病情“缓解”出院。但1周后患者再次发热,同时出现全身关节游走性痛,反复发作1个月,症状进行性加重。1周腰痛并活动受限。自幼生长在内蒙古农村,无不良嗜好,自家有10余只羊。查体:T38.5℃;被动体位,轻度贫血貌,消瘦;两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0.5cm×1.0cm淋巴结,轻触痛;心、肺正常;肝肋下2.5cm,质中,边缘钝,无压痛,脾肋下2cm,无腹腔积液;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鉴别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项目是(提示实验室检查:Hb90g/L,WBC3.5×109/L;ALT95U/L,GGT126U/L;布鲁杆菌凝集试验1︰320;血培养(-)。腰椎X线片:L4~L5轻度骨质增生。腹部B型超声:肝大、脾大。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
A:抗HCV
B:乙型肝炎五项
C:抗HEV
D: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红细胞沉降率
F:类风湿因子
G: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试验)
关于皮疹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 )
A:玫瑰疹见于斑疹伤寒
B:斑疹常见于风湿热
C:丘疹常见于药物疹
D:荨麻疹常见于皮肤变态反应
E:出血疹常见于猩红热
典型霍乱发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 )
A:腹泻
B:腹痛
C:呕吐
D:畏寒、发热
E:肌肉痉挛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8月19日,某市电力局离退休管理中心160多名离退休职工在参加完一个会议后,当天中午集体在当地一家名叫芙蓉阁的饭店吃午饭。次日凌晨2点,有人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继之出现头昏、头痛、全身乏力、咽干、视力模糊。部分患者有便秘、尿潴留。到中午已有43人到当地医院就医,患者症状基本相同。体检发现患者精神紧张,体温正常,部分有上眼睑下垂,眼外肌运动无力以及眼球调节功能减退或消失。个别患者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四肢肌肉呈对称性弛缓性轻瘫,深腱反射可减弱。诊断上考虑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可能是()
A:沙门菌
B:肉毒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大肠埃希菌
E:副溶血性弧菌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引起的烟碱样症状是()
A:恶心、呕吐
B:多汗
C:呼吸肌麻痹
D:多涎
E:多泪
卫氏三倍体型并殖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
A:病猫
B:患者
C:病兽
D:病禽
E:病犬
患者,男性,46岁。2003年9月就诊。间歇性发热2个月,发热间隔不规律,伴寒战、乏力、恶心、呕吐,近两日出现尿少,尿黄,头痛,腰痛,1日前出现意识障碍。发病前40天由泰国考察归国。体检:T40.5℃,R23次/min,P98次/分,BP125/80mmHg,巩膜轻度黄染,肝区扣痛(-),化验:HB90g/L,WBC8.5×109/L,RBC2.4×1012/L,脑脊液:白细胞110×109/L,糖2.8mmol/L,氯化物110mmol/L,蛋白定量0.64g/L给予氯喹+伯氨喹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体温骤降并自行出院,但1日后再次出现高热,目前应如何处理()
A:改用青蒿素
B:可能是并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
C:给予退热降温
D:加大氯喹和伯氨喹剂量
E:改用喹宁
F:停氯喹及伯氨喹,对症处理
肠阿米巴病粪便镜检中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是()
A:聚团状红细胞
B:大量的白细胞
C:大量的脓细胞
D:夏科-雷登结晶
E: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
下列选项中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依据包括()
A:皮肤荨麻疹
B:右上腹隐痛
C: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D:曾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E:肝大
20岁男性,于8月来院,骤起腹泻3小时,初呈稀便,继转水样便,达10余次,病前曾在沿海某地旅游。T36.8℃,P90次/分,BP80/46mmHg,眼窝稍下陷。大便镜检:白细胞0~3/HP。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菌痢
B:食物中毒
C:霍乱
D:胃肠功能紊乱
E:急性坏死性肠炎
并殖吸虫胸膜炎与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鉴别点是( )
A:胸腔积液的量
B:气促
C:胸痛
D: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E:胸、肺体征
如图所示,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疟疾病人是( )
A:第一中间宿主
B:第二中间宿主
C:终宿主
D:储存宿主
E:中间宿主
患者男,26岁,农民,因“高热、头痛10天”入院。查体:体温38.9℃,烦躁,头面及颈胸皮肤潮红,左腹股沟有1焦痂,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颈软,心肺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胸部CT:心肺正常;肝功能ALT150U/L;尿常规:蛋白(+);血常规: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5.8×109/L,中性0.75,淋巴0.25。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钩体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败血症
E:恙虫病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确诊首选的检查是()
A:头颅CT
B:血培养
C:肾功能检测
D:外斐反应
E:出、凝血时间测定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首选下列哪种病原治疗方法()
A:氯霉素
B:氨芐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氧氟沙星
E:红霉素
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叙述是正确的( )
A:乙型脑炎病毒为DNA病毒
B:多在冬、春季流行
C:病变广泛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灰质
D: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多为显性感染
E:神经细胞胞质中常见包涵体形成
结核结节的组成细胞不包括()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类上皮细胞
D:朗汉期巨细胞
E:纤维母细胞
乙脑患者,高热41℃,持续抽搐、迅速发生深度昏迷,瞳孔忽大忽小,呈叹息样呼吸,应属于下列哪一型( )
A:轻型
B:普通型
C:重型
D:极重型
E:不属以上各型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长程发热、腹泻、脓血便、肝脾大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近期有明显的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本例应考虑的临床诊断是()
A:急性血吸虫病
B:慢性血吸虫病
C:晚期血吸虫病
D:肠阿米巴病
E:细菌性痢疾
男,22岁,农民,因发热、全身肌肉疼痛7天,尿黄2天,于2004年8月7日入院。查体:眼球结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巩膜轻度黄染,肝在肋下1.5cm,腓肠肌压痛,当地有类似疾病流行。 预计此种异常表现是因为患有( )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伤寒并中毒性肝炎
C:败血症致肝损害
D:黄疸出血型钩体病
E:阿米巴肝脓肿
关于伤寒杆菌抵抗力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A: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强,耐低温
B:水中可存活2~3周
C: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D:60℃,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E: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
男,25岁,病前三天吃过鸡肠火锅,先感乏力,寒战,继而腹泻,恶心呕吐,伴脐周痉挛性绞痛,体温39℃,当天解水样便8次,恶臭,自服环丙沙星,第二天,便次数减少,但发现带血粘冻便,始来医院就诊,查体:体温38℃,心肺正常,脐周有压痛,大便化验可见少许白细胞,较多红细胞。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上述病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菌痢
B:食物中毒
C:霍乱
D:胃肠功能紊乱
E:弯曲菌肠炎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要确诊需要做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血生化
C:大便碱性培养基培养
D:大便,在42℃微氧条件下培养
E:大便找细菌
下列哪项是属于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
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B: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D:HBsAg(+)HBeAg(+)抗-HBc(+)
E:HBsAg(+)抗-HBe(+)抗-H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