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眼科高级职称

湿热内留,肝胆之火上逆,临床可见()。
A:呕吐清水
B:干呕气逆
C:口苦
D:呕吐酸腐
E:呕吐宿食
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
A:银柴胡
B:牡丹皮
C:地骨皮
D:青蒿
E:白薇
柏子仁的功效是()。
A:镇心安神,聪耳明目
B:养心安神,舒肝解郁
C:镇心安神,祛瘫开窍
D: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E:镇心安神,祛风通络
鹤草芽善治绦虫病,与其何项功效有关()。
A:疗癣
B:行气
C:消积
D:杀虫
E:泻下
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称为()。
A:循经传
B:越经传
C:合病
D:表里传
E:并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理改变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白睛浮臃,状如鱼泡,多属()。
A:肺经风热
B:肺经虚热
C:肺气不利
D:脾胃湿热
E:脾胃热盛
凉膈散的组成包括下列何方()。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桃核承气汤
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出现“筋骨懈堕,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等表现,是因为()。
A:肾脏衰,精少
B:五脏皆衰,天癸尽
C:阴气竭,肝气衰
D:肾气衰,阳气竭
E:阴气衰,天癸竭
不属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的是()。
A:急性起病
B:腹痛、腹泻
C:里急后重
D:右下腹压痛
E:发热
治疗壮热不退、热极动风,宜首选()。
A:钩藤
B:天麻
C:全蝎
D:地龙
E:羚羊角
咳吐脓血腥臭痰多见于()
A:肺痈
B:肺痿
C:肺燥
D:肺热
E:肺痨
判断营养状态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观察哪项()。
A:皮肤弹性
B:毛发的多少
C:皮下脂肪充实程度
D:肌肉的发育
E:指甲有无光泽
突起睛高与鹘眼凝睛之鉴别要点是()。
A:前者单眼高凸来之急;另者双眼高凸来之缓
B:视力骤阵或缓阵
C:全身常伴有发热头痛,甚至恶心呕吐;另者全身相应表现为心烦少寐,易出汗,倦总乏力
D:有遗传因素或与同样患者有接触史
E:多发于儿童或成年
正常舌象应为()。
A:淡白舌,薄白苔
B:淡红舌,薄白苔
C:舌淡红,苔白
D:舌淡,苔白
E:舌淡白,苔薄
下列各组腧穴中,两穴相距3寸的是()。
A:曲骨-中极
B:曲骨-关元
C:曲骨-石门
D:中极-气海
E:中极-神阙
薄荷与牛蒡子均能()。
A: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B:疏散风热,生津止渴
C:解肌退热,疏肝解郁
D:疏肝解郁,透疹利咽
E:清利头目,明目退翳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有()。
A:川贝母
B:天门冬
C:沙参
D:百部
E:前胡
白血病的眼底改变可有()
A:视网膜棉绒斑
B:黄斑区星芒状硬性渗出
C:视网膜微动脉瘤
D:Roth斑
E:视盘水肿
远志、石菖蒲的共同作用是()。
A:养心安神
B:祛痰止咳
C:开窍宁神
D:消痈散结
E:化湿和胃
服药的方法,汤剂一般宜()。
A:温服
B:热服
C:冷服
D:小量频服
E:鼻饲给药
既能治肺胃出血,又能消散痈肿、生肌敛疮的药物是()。
A:藕节
B:棕榈炭
C:仙鹤草
D:白及
E:血余炭
下列各项,不符合方剂组方原则的是()。
A:辨证审因,随证立法,依法制方
B:君药不可缺少
C:方中诸药,主次有序,分工合作
D:君药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E:以上都不是
黄芩汤的药物组成是()。
A:柴胡、芍药、黄芩、生甘草、大枣
B: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
C:黄芩、炙甘草、芍药、大枣、茯苓
D: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
E:黄芩、芍药、炙甘草、人参
患者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若诊断为疳积上目,检查中最可能的发现是()。
A:视力下降
B:暗适应差
C:眼底血管变细
D:白睛见银白色斑块
E:频频眨目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若诊断为高风内障,其发病特点为()。
A:多见于少儿
B:发病缓慢
C:夜见行动困难
D:光亮处视力复常
E:常有家族史
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A:命门
B:肾俞
C:志室
D:腰阳关
E:膈俞
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
A:上下对应关系
B:表里络属关系
C:前后对应关系
D:左右交叉关系
E:范围和规律
适用于慢性疾病医疗过程的模式是()。
A:主动-被动模式
B:指导-合作模式
C:被动-合作模式
D:共同参与模式
E:不规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