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执业医师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
A:五脏内舍五气
B:五脏内舍五志
C:五脏内藏气血
D:五脏内守中气
E:五脏内藏精气
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
B:脉痹
C:肌痹
D:皮痹
E:骨痹
痰在肢体多见于()
A:梅核气
B:瘿瘤
C:发颐
D:痰核
E:乳癖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
A:病犬
B:家猪
C:鼠
D:患者
E:病禽
属HIV调节基因的是()
A:特异性抗原基因
B:反式激活基因
C:多聚酶基因
D:病毒颗粒感染因子
E:包膜蛋白基因
甲亢内科治疗停药首选实验室检查()
A:FT、FT
B:TT、TT
C:TRAb
D:rT
E:甲状腺摄I率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的是()
A:胃肠病
B:五官病
C:神志病
D:胸胁病
E:皮肤病
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易致痈疡
B:耗气伤津
C:生风
D:动血
E:易于挟湿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下列哪种疾病难鉴别()
A:低增生性白血病
B:缺铁性贫血
C:脾功能亢进
D:PNH不发作型
E:巨幼细胞贫血
首先提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古典文献是()
A:《内经》
B:《难经》
C:《金匮要略》
D:《中藏经》
E:《类经》
位居下焦者,气机应当怎样运动?()
A:升
B:降
C:出
D:入
方中均含有桃仁与冬瓜仁的是()
A: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
B:地黄饮子和桑螵蛸散
C:百合固金汤和大秦艽汤
D:苇茎汤和大黄牡丹汤
E:复脉汤和清燥救肺汤
易于生风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湿
D:燥
E:火
既祛风湿,又治骨鲠的药物是()
A:威灵仙
B:秦艽
C:桑寄生
D:白花蛇
E:蚕砂
女性,6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呼吸困难,查心电图V、V、导联R>S,V、V导联有Q波达0.04秒,CPK200U,最可能诊断为()
A:下壁心肌梗死
B:前壁心肌梗死
C:肺梗死
D:高侧壁心肌梗死
E:正后壁心肌梗死
患者女34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平,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宜选:
A:陈皮配半夏
B:陈皮配青木香
C:陈皮配川楝子
D:陈皮配香附
E:陈皮配木香
女,62岁。身肿1个月,以腰以下为甚,脘腹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畏寒,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弱。应辨证为()
A:脾阳虚衰
B:水湿浸淫
C:脾气虚弱,水湿不运
D:肾气虚衰
E:脾肾两虚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作用是指()
A:胃液中的消化酶
B:胃黏膜表面黏液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和分泌的黏液构成胃黏液一碳酸氢盐屏障
C:微绒毛屏障
D:杯状细胞分泌保护性黏液
E:胃液中的高浓度盐酸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病情重,预后差
B:高热持续不退
C:易伤津耗气
D:扰动心神
E:传染性强
下列症状哪项属于阴证表现()
A:高肿突起
B:根盘收束
C: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D:有脓,脓质稠厚
E:肉芽红活润泽
患者男,40岁。3天前开始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疗主方应为()
A:茵陈五苓散
B:茵陈蒿汤
C:甘露消毒丹
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E:大柴胡汤
患者,男,38岁。高热不退10天余,咳嗽、胸痛并痰中带有脓血,味腥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证候是()
A:风热犯肺证
B:热邪壅肺证
C:肝火犯肺证
D:燥邪犯肺证
E:肺阴虚证
与龙胆泻肝汤主治不适应的是()
A:妇女湿热带下
B:湿热下注之淋浊阳痿
C:肝火上炎之耳鸣耳聋
D:肝火内炽的胸胁灼痛
E:阴虚阳亢的头痛目眩
膻中又称作()
A:气海
B:血海
C:髓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白三烯调节剂()
A:氨茶碱
B:孟鲁斯特
C:异丙托溴铵
D:氟替卡松
E:酮替芬
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有关单位必须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A: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抑菌处理
B: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消毒处理
C: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
D:由卫生防疫机构进行消毒处理
E:由卫生防疫机构进行严密消毒处理
下列医患关系中,属于技术关系的是()
A:医务人员对患者良好的服务态度
B:医务人员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
C: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尊重
D:医务人员以精湛医术为患者服务
E: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尊重
可用于热毒疮疡、烧烫伤的药物是()
A:大黄
B:郁李仁
C:火麻仁
D:芫花
E:牵牛子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A:大肠黏膜异型增生的腺上皮突破基底膜,但未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
B:大肠黏膜异型增生的腺上皮穿过黏膜肌层而到达黏膜下层
C:大肠黏膜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未突破基底膜
D:黏膜固有膜内出现脂肪细胞岛
E:黏膜上皮黏液分泌亢进
知母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B: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C: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D: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E:泻火除烦,凉血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