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或国籍对应正确的是()。
A:《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现代
B:《咏雪》——刘义庆——宋朝
C:《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D:《山市》——蒲松龄——明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文]游太和山日记(节选)
(明)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
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竞止坞中曹家店。
[注]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文]庐山草堂记(节选)
(唐)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叉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锣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注]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第1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

第2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请用原文说出自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第3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乙文]中加点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第4题,共4个问题
(简答题)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对下列古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的一句是()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新标准指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阅读,学习语音时,能够直呼音节。
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写下联。学问藏古今,()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①弓缴②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注释:①援:拉。②弓缴:弓箭。



第1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诲。 (2)俱。

第2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请翻译句子大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下列句子中,表示的是“亮亮告诉别人,明明起床了”这个意思的一个句子是()。
A:亮亮,明明起床了。
B:明明起床了,亮亮。
C:亮亮说:“明明,起床了。”
D:亮亮说:“明明起床了。”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指哪五方面的能力?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世家》节选字司马迁的《史记》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D:《竞选州长》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评价文章。 满江红 文天祥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下列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杜甫《登岳阳楼》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商隐《安定城楼》
D:杜牧《泊秦淮》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中不再提“()”的要求。
A:有中心
B:感情真实
C:分段表达
D:语句通顺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
A: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B:关汉卿——《窦娥冤》
C: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D:刘鹗——《老残游记》
填入下面括号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①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②两脚再向上缩 ③显出努力的样子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千字文》、《百家姓》和()。
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是反指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新课程写作教学的主要取向()。
A:淡化技巧训练
B:注重写作过程
C:突出写作主体
D:倡导研究性写作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是第三学段的识字目标。
“正始之音”的文学作品特征是()。
A: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多
B: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多
C:描写山水美景的作品多
D:抒写个人忧愤的作品多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他三句对偶形式不同的是()。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D:心如膏火,独夜自煎。思等流波,终朝不息。(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
()即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A:程序性知识
B:策略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技能型知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的综合体现。

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要求由“讲授型”向“()”转变。
A:提问型
B:师生互动型
C:引导型
D:对话型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的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