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血液病学高级职称

属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的贫血包括()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骨髓硬化症
D:慢性病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男性,23岁,既往健康,鼻、牙龈出血,皮肤淤斑4天。查体;T37.9℃,皮肤大片状淤斑,胸骨压痛,血常规:WBC28×109/L,Hb85g/L,PLT1.8×109/L,血分类中未见异常细胞,尿常规可见红细胞满视野。主要治疗为()
A:DA方案化疗
B:维A酸或砷制剂
C:长春新碱+泼尼松
D:甲氨蝶呤
E:中、大剂量阿糖胞苷
患者女,65岁,因“腹痛1个月”来诊。查体: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左颈部及左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直径均超过2cm。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50mm/1h,乳酸脱氢酶260U/L;骨髓检查:原始淋巴细胞0.04。CT:双肾上腺巨大肿物,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余未见异常。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
A:1分
B:2分
C:3分
D:4分
E:5分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该患者应属于()
A:低危组
B:中危组
C:中高危组
D:高危组
E:中低危组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如没有治疗禁忌证,也不考虑经济因素,首选的治疗方案是()
A: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
B: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CHOP-E方案)
C: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氮烯咪胺(ABVD方案)
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
E: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hyper-CVAD方案)/甲氨蝶呤+阿糖胞苷(MA方案)
男性,60岁。腰痛3个月,胸腰椎X线摄片见L1、L3呈压缩性骨折,并有骨质破坏,骨髓涂片原浆加幼浆细胞0.12(12%),成熟浆细胞0.21(21%),尿本-周蛋白阳性。在考虑本例骨髓瘤免疫分型时,下列哪一型可以除外()
A:IgG型
B:IgA型
C:IgD型
D:轻链型
E:非分泌型
男性,40岁。确诊慢活肝5年,发现腹水1年,近2月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散在瘀斑住院。体检:慢肝病容,巩膜黄染,脾肋下5cm,移动性浊音(+),病人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最主要原因是()
A: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
B:胆道梗阻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
C:肝脏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D:血中有抗凝物质
E:肝病引进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患者男,45岁,因“脾大、白细胞增高1周”来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98,可见幼稚粒细胞;血红蛋白150g/L,血小板320×109/L。骨髓形态学检查: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系为主,各阶段粒细胞比例增高,原始粒细胞0.105,嗜碱粒细胞0.21,嗜酸粒细胞0.055。骨髓活检: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易见。细胞遗传学检查:t(9;22)/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如果ABL1基因突变检测发现T315I突变,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是()
A:联合化学治疗
B: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C:达沙替尼
D:尼罗替尼
E:伊马替尼
男性,18岁,贫血,黄疸1年,母亲有贫血史。脾肋下3cm,HGB90g/L,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网织红细胞5%,红细胞脆性试验0.7%,血片中见球形细胞,Coombs试验阴性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最宜采用的治疗是()
A:补充铁剂
B:输注洗涤红细胞
C:EPO
D:脾切除
E:糖皮质激素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该患者最可能诊断是()
A:慢性病性贫血
B: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C:PNH
D:自身免疫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该病的发病机制是()
A:脾功能亢进
B:红细胞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C: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破坏过多
D:红细胞合成相关酶缺乏
E:红细胞膜缺陷
血小板疾病引起的出血哪项试验肯定是异常的()
A: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B:BT
C:血块收缩试验
D:血小板记数
E:CT
化学物质所致的白血病最多的是()
A:急非淋白血病
B:慢淋白血病
C: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D:慢粒白血病
E:急淋白血病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是()
A:损伤的部位不同
B:仅仅是启动方式不同
C: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
D:形成的复合物不同
E: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
血细胞量的改变包括()
A:白细胞比容减低
B:血红蛋白比容减低
C:红细胞减少
D:网织红细胞量的改变
E:血细胞比容减低
患者男,34岁,因“胃部不适”来诊。患者自发病以来,体温37.5~38.0℃,乏力明显,无盗汗、消瘦。查体: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未触及肿物,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346U/L,红细胞沉降率34mm/1h,血红蛋白124g/L,β2-微球蛋白3.6mg/L。胃镜:胃部多发溃疡,活检病理提示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腹部CT:胃周有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2cm。余分期检查未见异常。 根据经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评分,该患者应该属于()
A:低危组
B:中危组
C:中高危组
D:高危组
E:低中危组
APL用ATRA获得CR后,采用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维持的时间是()
A:1~2年
B:2~3年
C:4~5年
D:5~6年
E:3~4年
患者女,72岁,因“白细胞增高4个月”来诊。患者于4个月前查体,发现白细胞18×109/L,后多次复查白细胞异常,无乏力、盗汗,无发热。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不大,腹平软,肝、脾未及。血常规:白细胞20×109/L,血红蛋白125g/L,血小板160×109/L,分类淋巴细胞0.81。骨髓涂片分类:增生活跃,淋巴细胞0.55,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染色质凝集,未见核仁,幼稚淋巴细胞0.02。染色体核型:46,xx[20]。确诊需要的检查是()
A:腹部B型超声
B:骨髓涂片分类
C:免疫表型
D:染色体核型及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E:组织化学染色
女性,35岁。头晕、疲倦、心悸、行走不稳半年就诊。化验:RBC1.8×1012/L,Hb70g/L,MCV130fl(130μm3),骨髓穿刺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下列处理哪项不妥()
A:单用叶酸
B:单用维生素B
C:叶酸加维生素B
D:治疗过程中适当补充铁剂
E:进食绿色蔬菜、水果、肉类、肝肾及蛋奶等
凝血过程中起加速(催化)作用的因子是()
A:钙离子 
B:组织凝血活酶 
C:因子Ⅹ 
D:接触因子 
E:凝血酶
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A:发热
B:出血
C:失血
D:溶血
E:贫血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铁剂治疗方法中以下最为合适的是()
A:高铁化合物比低铁化合物易于吸收
B:加大口服铁剂剂量以增加铁的吸收
C:用药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停药
D:待血清铁蛋白恢复到50μg/L再停药
E:一般以注射铁剂为首选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
A:215mmol/kg
B:245mmol/kg
C:275mmol/kg
D:305mmol/kg
E:320mmol/kg
女,25岁,贫血1年。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3×1012/L,网织红细胞0.5%,白细胞、血外板正常。经用铁剂治疗7天后,血红蛋白不升,网织红细胞3.6%。最可能的诊断()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以上都不是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
A:天然抗体 
B:主要为IgM 
C:不能通过胎盘 
D:能通过胎盘 
E:免疫性抗体主要为IgG
女性,26岁。1个月来牙龈出血,皮肤乌青块住院。化验:血小板28×109/L,Hb120g/L,WBC5.6×109/L,骨髓涂片巨核细胞105个,其中幼稚型15个,颗粒型80个,产板型8个,裸核12个,用皮质激素治疗,1周后出血倾向消失,3周后血小板上升到126×109/L。其作用机制最不可能的是()
A:皮质激素直接增加血小板生成
B: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
C:抑制单核-巨噬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
D:降低毛细血管脆性
E:抑制抗体与血小板结合
缺铁性贫血所致细胞内含铁的氧化还原酶活性减低,临床表现足()
A:门腔炎、舌炎、舌乳突萎缩
B:慢性萎缩性胃炎
C:胃酸缺乏
D:胃溃疡
E:槌状指
男,68岁。进行性贫血1年,剧烈腰痛3个月,近日因喷嚏导致肋骨骨折。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3.4×10/L,血小板70×10/L。红细胞沉降率120mm/h,尿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蛋白,IgG增高,骨髓异常浆细胞60%。腰椎X片示骨质疏松和圆形穿凿样溶骨损害。本例最可能诊断()
A:反应性浆细胞增多 
B:淋巴瘤 
C: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增多症 
D: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E:多发性骨髓瘤
男性,20岁,云南籍,因发热自服复方磺胺异恶唑,3天后腰痛,黄疸,血红蛋白降至50g/L,网织红细胞15%,红细胞形态正常。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考虑何种诊断可能性大()
A:海洋性贫血
B:G-6-PD缺乏症
C:骨髓病性贫血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进一步检查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异常,此时下列哪项治疗不正确()
A:多数有自限倾向,轻者无需特殊治疗
B:如病情需要可继续服用磺胺类药物
C: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D:补足液体保证足够尿量
E:糖皮质激素治疗
慢性贫血病人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主要是由于()
A:心排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
B:呼吸频率加速,增加换气功能
C: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产生和浓度增高
D:缺氧敏感器官的血流量增加
E:骨髓幼红细胞增加
男,20岁,鼻出血1周,发热、血尿三日。全身广泛点片状出血。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1.0×10/L,血小板60×109/L,外周血原幼稚细胞20%,应考虑()
A: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白血病
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粒细胞缺乏症
E:营养性巨核幼红细胞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血小板的破坏场所是在()
A:骨髓
B:胸腺
C:肝脏
D:血管内
E:脾脏
红细胞冷抗体最活跃温度是()
A:0℃
B:20℃
C:8℃
D:12℃
E:16℃
淋巴瘤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
A:发热 
B:贫血 
C:淋巴结肿大 
D:肝、牌大 
E:全身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