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国学经典选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A:腹心
B:手足
C:父母
D:犬马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可谓知矣。
A:敬鬼神而远之
B:智者知人
C:为生民立命
D:先难后获
顾颉刚《国学讲演录》则把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
A:传不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假借与转注一样,都是造字法,是解释文字既定意义的一种方法。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掉它。”
B:此句意思是:“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做君子呢?君子没有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去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C:此句中“颠沛”:指困顿挫折。
D:此句出自《论语》。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意思是:“仁爱之人先独自承担并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然后会有所收获,做到了恭、宽、信、敏、惠,这样可以叫做‘仁’了。”
B: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C:此句中的中“恭”:指谦恭。“宽”:指宽厚。“信”:指诚实。“敏”:指勤敏。“惠”指:慈惠。
D:此句意思是:做事要宽容,不要苛刻。
国学的范围,在晚清民初发生了变化,由中国传统学术的四部之学(经、史、子、集)转变为现代学术七科之学(理、工、农、医、文、法、商);其内在精神血脉是不同的。
北宋的程颢与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两人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成语“沉鱼落雁”出自()。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一句恰当的意思是()。
A:“坚决地以广大的心胸行持宽仁的恕道,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B:强烈地要求宽恕别人而有所作为,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C:以坚强的意志宽恕世人的所作所为,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D:坚决地以广大的心胸行持宽仁的恕道,追求仁德不要因为距离近而不知所措。”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荀子有()、()两个法家弟子。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
B:在名名德,在亲民
C:在明明德,在兴民
D:在明名德,在亲民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后来人尊称其为“药王”。他编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
“尚人文”起于()。
“经学”是以道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致意思是: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而未完成,这时停下来,前功尽弃,这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啊!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要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B: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要学习山的高尚品格,学习土的坚韧气度。
D:此句出自《孟子》。
周代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礼乐文化,周代以后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吕不韦组织食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因此,史称“杂家”。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生长。
B: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C:此句是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不能大喜不能大悲。
D:此句中的“中节” :即是合乎度,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都发而有度。
一个字的破读,即让文义大变,开辟了一条意义阐释的新途。
“叔向贺贫”故事说明()。
A:没有仁德,越是富有,祸害愈大
B:有了仁德,则可以转祸为福。
C:能够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便是仁人了
D:叔向认为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贫富,而在于是否有德行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中的“得众”:指得到民心。
B:孔子在这里强调得民心者得到天下,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是说:得到民心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有了德行才会受到别人的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保有土地才能拥有财富,拥有财富了,才可以用于开支。
D:此句出自《大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致意思是: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之中发育生长。
B: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假如情绪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C:此句主要意思是: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假如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D:此句所说的“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致意思是:孔子说:“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言行合于礼的规范,那就是对仁德的践行。如果有一天人们都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就会心归于仁德。践行仁德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
B:此句大致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往来是不是守诚信了呢?老师所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C:此句中的“复”:履行之意。
D:此句出自《论语》。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