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
A:道德观念
B:道德信念
C:他律道德
D:自律道德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通常人生观、世界观在形成的时间和成熟的程度方面要早于价值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表现为()
A:从强制性向自觉性过渡
B: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
C: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
D: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
E: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评定功能
B:区分功能
C:教育功能
D:反馈功能
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条件。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信念。
在少年早期,儿童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人要多,特别是和有亲密朋友关系的伙伴,我们称之为“()”。
A:集团
B:群体
C:团伙
D:小团体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以人的自然、基础性情感的满足为前提的。
简述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
B:高级情感
C:低级情感
D:集体主义情感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束缚作用
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
简述道德自我教育的模式。
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思想
D:道德情感
E: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增加奖励、惩罚的力度
C:道德动机的激发
D:道德行为效能感的提高
E: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将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
A:玩伴型
B:依恋型
C:疏远型
D:反抗型
试析影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一般因素。
情感激活
自新
简述道德行为规范的两个主要方面。
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
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青年初期
就整个童年期而言,儿童评价他人的能力一般落后于自我评价的能力。
氛围调整法
简述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区别。
简述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