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传染病学高级职称

发热、咳嗽,结合膜充血,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
发热、咽疼,第2病日出现红斑疹( )
发热,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颈部淋巴结肿大( )
不明原因高热,3后体温下降,皮肤出粟粒样皮疹( )
皮肤出红疹、瘙痒,不发热,服药情况不详,可能为( )
A:药物疹
B:麻疹
C:猩红热
D:风疹
E:幼儿急疹
关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
A:IgM型抗体的检出有助于近期感染的诊断
B:IgD型抗体滴度升高提示既往感染
C:疾病早期抗体滴度低,后期滴度显著升高
D:在疾病恢复期比早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E:回忆反应是由于既往感染或预防接种者再感染另一病原体时使原有抗体滴度升高所致

男性,35岁,农民。因发热半月,肝区疼痛10天而入院。
患者于半月前着凉开始发热,稍感发冷,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按“上感”治疗,但症状不见好转,近10天来肝区疼痛明显,并逐渐加重而来院检查。患者于2月前曾患“痢疾”。
体检:T39℃,BP120/80mmHg,慢性病容,发育中等,营养稍差,神志清醒。巩膜无明显黄染,咽部无红肿,心肺未发现异常,腹部稍胀,肝脏在右侧肋缘下3cm,中等硬度,右侧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肝区有明显叩击痛,脾脏未能触及。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9.8×109/L,分类:多核细胞74%,嗜酸粒细胞2%,淋巴细胞24%,红细胞沉降率30mm/1h。肝功能:ALT80U/L。
入院后第2天行肝脓肿穿刺,抽出巧克力色脓液80ml,镜检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患者于确诊后开始接受甲硝唑治疗,每日3次,每次0.8g,连服10天为一疗程。服药后第3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肝区疼痛明显减轻。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你考虑哪种疾病可能性大?诊断依据是什么?
白喉特征性的损害是( )
A:假膜形成
B:血管损害
C:心肌炎
D:神经炎
E:肺部损害
通常认为免疫因素是丝虫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机制,参与丝虫病淋巴系统病变的变态反应类型包括( )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V型变态反应
乳糜尿
下列哪项可以确定鼠疫的诊断( )
A:到过疫区,出现相应的各型鼠疫症状,检菌阳性
B:有鼠疫患者接触史
C:发热、淋巴结肿大坏死、皮肤出血
D:突发寒战高热,面色土灰,腔道出血,皮肤出血,24h死亡
E:患者的脓血样本接种于豚鼠,导致豚鼠死亡
霍乱所引起的腹泻使患者大量失水,其性质属于()
A:高渗性失水
B:等渗性失水
C:低渗性失水
D:混合性失水
E:不能确定
疟疾的确诊有赖于采__或__标本涂成__或_血片,___然后____。
以下关于隐球菌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B:肺隐球菌病无需作腰穿检查
C:脑脊液隐球菌转阴时即停止治疗
D:脑脊液隐球菌转阴后仍应治疗
E:使用两性霉素B期间出现软瘫应注意排除低血钾
患者女,36岁,因“畏寒、发热、头昏、乏力18d”于7月来诊。隔日发热1次,每次发热前有畏寒、寒战,发热后大汗,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发热间歇期无不适,精神、食欲好。查体:T40.2℃,P124次/min,R22次/min,BP118/75mmHg;皮肤、黏膜略苍白;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稍大,肝区轻叩痛,莫菲征(-),双肾区无叩压痛。血常规:Hb84g/L,WBC8.86×109/L,N0.68,PLT88.6×109/L。 给予氯喹及伯氨喹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于第5天突发畏寒、高热、腰痛、尿呈黑褐色。应该考虑的并发症是()
A:肾结石
B: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
C:尿路感染
D:药物热
E:急性肾炎
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有( )
A:上消化道出血
B:高蛋白饮食
C:合并严重感染
D:大量排钾利尿
E:使用镇静剂
第三代头孢具有以下特性( )
A:肠球菌耐药,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较差
B:对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属、流感杆菌作用强大
C: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
D:肾毒性较小,头孢曲松半衰期长,头孢哌酮在胆汁中浓度高
E: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轮状病毒分为A组和B组。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是______人轮状病毒;引起成人腹泻的人轮状病毒是_______,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霍乱弧菌O139型的特点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A:有荚膜
B:与01-0138血清均发生凝集
C:不产生霍乱肠毒素
D:有霍乱肠毒素基因
E:病人无发热、无腹痛
简述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
肺结核患者大咯血而致血压突然下降,首选治疗是()
A:立即监测血压
B:输血、补液
C:垂体后叶激素(5~10U)+25%葡萄糖溶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
D:阿拉明(10mg)+多巴胺(20mg)+0.85%氯化钠溶液(1500ml),静脉滴注
E:氨甲苯酸(止血芳酸,200mg)+25%葡萄糖溶液(20ml),静脉注射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
A:气温、雨量
B:社会制度、经济状况
C:地理位置、气候变化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关于梅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体是螺旋体
B: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C:可通过性接触或通过垂直传播
D:人是唯一传染源
E:治疗不及时易成慢性
下列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中,正确的是()
A:只出现腮腺病变
B:仅一侧腮腺受累
C:甚少出现二次发病
D:腮腺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
E:发热少见
有关转铁蛋白,错误的是()
A:是一种能与Fe3+结合的球蛋白
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C: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D:参考值为28.6~51.9μmol/L
E:其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
霍乱的治疗过程中首选的抗生素为( )
A:氯霉素
B:多西环素
C:四环素
D:氨苄西林
E:卡那霉素
男孩,10岁,因发热伴双耳垂下肿痛4天、腹痛半天、呕吐3次,于2006年4月入院。体检,体温39%,神萎,颈软,咽红,双侧腮腺3cm×3cm,质软,有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左上腹有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轻度活跃,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该病儿的治疗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肌注阿托品
B: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C:静注甘露醇以降颅压
D:应用抗病毒药
E:暂禁食
关于霍乱,哪项是正确的()
A:症状消失可解除隔离
B:代谢性酸中毒与急性肾衰竭有关
C:非O1群霍乱弧菌不会引起暴发流行
D:霍乱弧菌在水中生存时间较长
E:典型患者多缓慢起病
男,17岁,某农村中学学生,因突然畏寒、发热、周身酸痛、明显乏力,不能行走2天于8月12日抬送入院。查体:体温39.5℃,脉搏110次/分,呼吸22次/分,结膜充血,心、肺(-),右侧腹股沟可扪及一蚕豆大淋巴结,有压痛,无波动感。血常规WBC9×109/L,N0.75,L0.25,Hb140g/L,尿蛋白+,尿WBC0~5个/HP,尿RBC2~5个/HP,ALT100U,血清总胆红素正常。既往体健,病情一周参加收割水稻。 最可能的诊断( )
A:败血症
B:流行性出血热
C:流行性感冒
D:钩体病
E:急性肾小球肾炎
女,30岁,以发热、多汗伴关节疼痛1月入院。该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8℃,呈间歇热,热后大汗,伴有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半月后疼痛固定,主要集中在膝关节。曾用头孢类抗菌药物间断治疗,无效。查体:T38.7℃,神清语利、颈、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触痛。腹软,肝肋下3cm,脾肋下1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109/L,淋巴细胞45%,血红蛋白110g/L;肝功:ALT:350U/L,AST:140U/L,余正常。提示:以收集动物皮革(牛、羊为主)为职业。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结核病
B:伤寒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败血症
E:布鲁菌病
恙虫病患者周围血常规检查可见()
A:红细胞增多
B:血小板减少
C:红细胞减少
D:白细胞正常或减少
E:中性粒细胞增多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
A:肺水肿
B:继发严重感染
C:心肌损害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锐减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者( )
华支睾吸虫感染较重者( )
丝虫病( )
A:咳嗽、咳痰、胸痛
B: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
C:象皮肿
D:无症状
E:腰痛
关于乙脑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B:在我国的流行高峰期通常在7~9月份
C:有明显家庭聚集现象
D:主要分布在亚洲
E:近年来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所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