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04531《微观经济学》

商品X的价格为20元,商品Y的价格为30元,某人可用于两种商品的消费的收入为210元(如下表)



第1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每种商品的消费量为多少?

第2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最大总效用是多少?

第3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单位货币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边际效用是多少?
什么是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如何计算基尼系数?他们有何用途?
机会成本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有什么联系?
某商品的价格从5元下降到4元,需求量增长30%,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A:缺乏弹性
B:单位弹性
C:富有弹性
D:完全弹性
短期边际成本
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
A:递增
B:递减
C:保持不变
D:先递增再递减
计算并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价格—质量曲线的特点是()
A:向右下方倾斜
B:向右上方倾斜
C:与横轴的交点小于零
D:通过原点的直线

某厂商产出一定量某种产品需要的劳动(L)和资本(K)的数量可以采用下表A、B、C、D四种组合中的任何一种。
L(单位数)



第1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若每单位劳动价格为6美元,每单位资本价格为12美元,则该厂商为使成本最低宜采用哪种生产方法?

第2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做资本价格不变,劳动价格上升到8美元,该厂商采用哪种方法生产?
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是指()
A:稀缺
B:选择
C:效用
D:需要
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照科斯定理解决的前提条件是()
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财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C:只要财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D:不论财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企业有哪些目标?经济学中假设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假设合理吗?
什么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什么是纯公共物品和俱乐部产品?
垄断所引起的超额利润是不合理的,这种超额利润来源于()
A:企业的创新活动
B:企业的唯利是图
C:企业承担的风险
D:市场竞争不完全
某厂计划建造新厂房以扩大产品产量,计划投资50万元,估计投产后的5年中,每年创收110.5万元,同时,每年厂房的经营费用为87万元。如果年利息率为12%,这一项目是否应该投产?
失业问题反映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图上,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一点
B: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
C: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一点
D:不在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
下列关于吉芬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替代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B: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C:替代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D: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最不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垄断市场
吉芬商品的价格上涨时,需求量()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先上升后下降
可变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
A:当平均产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递增时,平均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B:当平均产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递增时,平均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C:当平均产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递减时,平均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D: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小值
供给曲线的位置由下列哪种因素决定()
A:企业的预期
B:生产成本
C:技术状况
D:以上三者皆是
当某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跌时,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向()
A:右上方移动
B:左上方移动
C:左下方移动
D:右下方移动
随着工资的上升,劳动供给()
A:增加
B:先减少后增加
C:减少
D:先增加后减少
设一个国家只有三个公民,他们对社会安全的需要状况如下: 如果社会提供安全保护的边际成本为9元,该社会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安全数量为多少?
平均不变成本
假定在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为6元,产量为500单位;当厂商产量为550单位的产品时,各厂商的SAC为7元;已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是:QD=80000-5000P,QS=35000+2500P。

第1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市场均衡价格,并判断该行业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处于均衡?为什么?

第2题,共2个问题
(简答题)在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厂商?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规模递增达到最大。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但SAC=SMC时,下列正确的是()
A:SAC达到最大
B:SAC达到最小
C:SMC达到最大
D:SMC达到最小
旧车市场中,价格下降不仅会减少市场上产品的数量,还会降低市场中旧车的平均质量,这种现象属于()
A:自然选择
B:收益递减
C:道德风险
D:搭便车现象
E: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