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级心电学技术

患者男性,15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可见两种固定的PR间期,分别为0.17s和0.30s。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如图4-7-10(图中ESO为食管导联心电图)所示。 该患者心电图上出现PR间期为0.30s时,提示()。
A:心房激动从房室结快径路下传至心室
B:心房激动从房室旁路下传至心室
C:心房激动从房室结慢径路下传至心室
D:心房激动从房室结下传时发生干扰
E:间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成年人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是指心率超过()。
A:160次/分
B:100次/分
C:50次/分
D:60次/分
E:(220-年龄)次/分
关于室性逸搏心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长PP或长RR间距后出现
B:QRS波群宽大畸形
C:不会出现逆行P′波
D: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
E:逸搏间期可规则亦可不规则
DDD起搏器的工作方式不包括()。
A:VOO工作方式
B:AAI工作方式
C:VAT工作方式
D:VDD工作方式
E:DDD工作方式
患者男性,45岁,因心悸就诊。食管心房调搏测定的房室结前传文氏点为110次/分,2:1阻滞点为130次/分,可能的原因为()。
A: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B: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C:经房室结双径路的慢径路传导
D:药物影响
E:以上都是
心室肌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
B:外向电流
C:除极
D:复极
E:内向电流
患者男性,25岁,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其中有3个单发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在V1导联呈rsR′型,联律间期不等,无类代偿间歇。引起上述现象的机制是()。
A:右束支相对不应期长于左束支
B:左束支相对不应期长于右束支
C:心室内折返
D:心室自律性增高
E:以上都不是
急性心肌梗死时,肌红蛋白一般开始升高的时间是()。
A:2~3小时
B:3~6小时
C:6~8小时
D:8~10小时
E:12~14小时
患者男性,62岁,心慌、胸闷待查。心电图如图3-7-2所示,应诊断为()。
A:窦性心律不齐
B:窦性心动过缓
C: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
D:窦性停搏
E: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关于预激综合征患者产生1:2房室传导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指一次心房激动先后经过旁路和房室结下传,两次激动心室的现象
B:心电图表现为1个P波后跟随2个QRS波群
C:房室结下传心室速度要明显减慢
D:房室结与旁路下传心室的时差要小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
E:房室结被逆向隐匿除极时,不会发生1:2房室传导现象
目前认为评价心肌存活最准确的方法是()。
A:冠状动脉造影
B:心肌灌注显像
C: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D:超声心动图
E: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患者男性,43岁,心前区不适。运动平板试验中随负荷量的增加,收缩压逐渐下降,提示为()。
A:正常血压反应
B:无高血压病
C:运动负荷不足
D:冠状动脉病变较重
E:未达最大目标心率
关于等张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举重、搬运重物、握拳都是典型的等张运动
B:做功时,肌肉张力相对恒定而肌肉长度有规则地舒缩
C:等张运动时骨骼肌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D:对心血管患者不利
E:运动试验时不宜采用等张运动
符合肢体导联低电压的是()。
A:每个肢体导联QRS波群正、负振幅代数和均<0.5mV
B:每个肢体导联QRS波群正、负振幅绝对值的和均<0.5mV
C:每个肢体导联QRS波群正、负振幅代数和均<0.8mV
D:每个肢体导联QRS波群正、负振幅绝对值的和均<0.8mV
E:每个肢体导联QRS波群正、负振幅代数和均<0.3mV
患者男性,18岁,身高158cm,体重102kg。因手臂肌肉拉伤住院,常规检查心电图。患者QRS波群振幅可能()。
A:较正常明显增高
B:较正常增高
C:同正常一样
D:较正常减低
E:以上都不对
男性患者,52岁,晕厥原因待查。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该心电图最易误诊为()。
A:窦性停搏
B: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C: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D: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E:窦性心律不齐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该患者心电图检查见图3-7-9,应诊断为()。
A:窦性停搏
B: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C: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D:心房颤动
E: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
关于心肌易损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心室有易损期,在T波的升支;心房有易损期,在R波的升支
B:心室有易损期,在T波的降支;心房无易损期
C:心室有易损期,在T波的顶峰前或后30~40ms内;心房有易损期,在R波的降支和S波内
D:心室无易损期,心房有易损期,在R波的降支
E:心室有易损期,在T波的升支;心房无易损期
正常的冠状动脉在运动负荷时,其血流量较静息时增加()。
A:1~2倍
B:3~4倍
C:5~7倍
D:7~9倍
E:以上均不对
关于卵圆窝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卵圆窝位于心房的外侧壁
B:卵圆窝位于房间隔中下部,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遗留的遗迹
C:房间隔缺损一般不发生于卵圆窝处
D:卵圆窝处房壁最厚
E:卵圆窝面积较大,约占房间隔的2/3
关于心肌顿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心肌缺血时间较长有关
B:与心肌细胞的糖原储备大部分被消耗有关
C:为可逆性心肌损伤
D:心肌供血恢复,心肌收缩能力立即恢复
E: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时额面QRS心电轴在-90°~±180°,支持()。
A:室性心动过速
B: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C: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D: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E: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房间隔缺损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
A:V1~V6导联R波逐渐减低,S波逐渐加深
B:右心房及右心室肥大
C:左心室及右心室肥大
D:aVF导联P-QRS-T波图形倒置
E:肢体导联低电压
夹有室性期前收缩的PP间距比夹有正常QRS波群的PP间距短,应诊断为()。
A: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B: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C:室性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D: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
E:窦房结一心房游走性心律
逸搏夺获性心律与反复搏动的鉴别主要依据()。
A:前者心律不齐,后者心律整齐
B:前者心律整齐,后者心律不齐
C:前者2个QRS波群之间为窦性P波,后者2个QRS波群之间为逆行P′波
D:前者2个QRS波群之间为逆行P′波,后者2个QRS波群之间为窦性P波
E:以上都不对

男性,33岁,心悸1周就诊。动态心电图检查如图3-14-16-A、B、C所示。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图3-14-16-A应诊断为()。
A:窦性心动过速
B:窦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C:房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D:窦性心动过速,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E:窦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图4-16-C的发生机制为()。
A:有效不应期延长
B:相对不应期延长并且>PP间距
C: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
D: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留下很短的相对不应期
E: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诊断室性心动过速最有利的证据是()。
A:QRS波群宽大畸形
B:心率为140~200次/分
C:QRS波群时限>0.12s
D:房室分离且心室率快于心房率
E:节律轻度不齐
患者男性,60岁。活动时胸痛,平时静息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为明确有无冠心病,对该患者有意义的无创性检查是()。
A:常规心电图
B: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C:动态心电图
D:心电向量图
E: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该患者不宜进行运动试验的原因是()。
A:冠心病的诊断已明确
B:存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C:担心患者活动受限
D:患者年龄较大
E:以上都不是
左前降支主要支配以下心肌部位,但除外()。
A:左心室前壁
B:前乳头肌
C:左心室后壁
D:室间隔前2/3
E:心尖部
心动过速诱发窗口的测定一般采用期前刺激法,即采用步长10ms进行反扫描和正扫描,并诱发心动过速,图4-7-5显示的心动过速的诱发窗口为()。
A:<240ms
B:>230ms
C:>340ms
D:230~350ms
E:240~340ms
患者女性,51岁,胸闷、心悸。心电图如图3-7-5所示,应诊断为()。
A: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B:窦性停搏
C: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D:窦性心律不齐
E: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