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
B: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总体趋向缓和 ,但动荡因素很多
“一国两制”这一方针最早提出是考虑如何解决()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世界各国遗留的国家统一问题
国际竞争的特点有()。
A: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主动性
B:国际竞争结果的双赢性
C:国际竞争的复杂性
D:国际竞争的超意识形态性

材料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曾经这样感叹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今天,这种发展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更快的趋势。18世纪,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5%,19世纪为1%,20世纪前期达到2%,1950~1985年上升到4.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10年前的1870年增长了42倍,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5倍。在战后的半个世纪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约3/4,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8万亿美元。而作为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快,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今已超过3万美元,有的国家甚至超过4万美元,同20世纪初相比提高了约100倍。——张白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
材料2
据统计,在20世纪初,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5~10%是由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的,而自70年代以来,这一比率已上升到80%。
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发达国家产生了很多新兴工业和工业部门,同时对旧产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提高了投资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相应带来的更高的产生率,战后西方国家的剩余价值率提高。而剩余价值率提高又有利于企业货币资本的积累,进行扩大固定资本的投资规模。以日本为例,199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倍,剩余价值从1955年的314%,提高到1970年的443%。同期日本企业的设备技术投资额增长了8.1倍。——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
材料3
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穷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则已达到9倍。目前,美国1%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财富比90%的美国人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样的现象。造成西方社会穷富差距显著扩大的原因,一是高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利润大增。而受雇工人的工资收入则相对下降,更不用说那些被企业解雇和受社会排斥的人了;一是伴随着资本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进程,资本在和劳动的对抗中变得越来越有利。资本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寻求最低工资。这使得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提高极为缓慢,劳动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仅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从30年代到90年代,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从30倍猛增到150倍。从人均GNP来看,1994年发达国家到达16610美元,发展中国家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7%。最富有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天近100美元,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每年仅80美元。南北差距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不平等的国际交换。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交换,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超额利润。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陷阱”。
新科技革命在带来全球两极分化的同时,也助长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西方国家不断的技术革命和无节制的经济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人类始料未及的后果。能源危机、资源枯竭、土地沙化、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造成这种危机的直接原因,则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前,只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国家消耗了全世界75%的开发资源,并产生全球大致相同比例的污染。——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
材料4
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十分明显,世界性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日益严重。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滞涨危机,80年代中后期的结构性危机,以及1987年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美国股市连续暴跌风潮。进入90年代后,先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此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再有1992年、1993年、1995年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危机。不仅发达国家存在危机,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幸免。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危机都是突出的例证。这些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和背景虽然不尽相同,但无不与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密切相关。——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的前景》



第1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根据材料1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第2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根据材料3、4,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为什么说,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第3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根据材料2、3、4说明,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是()
A:超越遏制战略
B:世界新秩序战略
C:接触战略
D:参与和扩展战略
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从东到西,()”的发展态势。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是()
A:第四点计划的实施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尼克松主义的实施
E:遏制战略的实施
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
A: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
B:肯尼迪政府时期
C:尼克松政府时期
D:克林顿政府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演变的?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经济发展总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而且转化的速度越来越慢。
美国用“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
在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坚持的原则是美国必须()
A: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
B:停止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C:撤走美国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D: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E:停止对中国的颠覆活动和“和平演变”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几支政治力量。它们是()。
A:资本主义
B:殖民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族主义
E:法西斯主义
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大致经过了()不同阶段的演变。
A:“追随外交”
B:“经济外交”
C:“多边自主外交”
D:政治大国外交
联合国是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广泛职能的一般政治性区域组织。
2000年以后,俄罗斯加强了与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合作,共同打击()三股“恶势力”。
A:国际恐怖主义
B:霸权主义
C:宗教极端主义
D:民族分裂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特点。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市场化
C:经济局域化
D:经济信息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
A:政治集团
B:军事集团
C:经济团体
D:文化团体
怎样认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世界必然走向多极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
依据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大致可分为全球协调发展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和主导国际经济运转的组织。
西方民主政治主要包括的基本制度有()
A:议会制度
B:选举制度
C:政党制度
D:行政制度
E:司法制度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A:新自由主义
B:新保守主义
C:社会民主主义
D:绿色和平主义
材料1 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在境外有50多万个分支机构,7500万名员工,500家最大的公司占全球GDP的1/3和贸易总量的3/4。20余年来,跨国公司为推进其全球化战略,先是从销售本地化过渡到制造本地化,进而又转向技术、人才本地化,其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纷纷在境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投资、吸引人才、推进研究开发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实行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早报》2001年9月26日 材料2 据统计,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已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一些穷国、小国、弱国,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失差别十分悬殊。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和“新贫困”。全球化的推进是以近年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和动力的。由于不同群体对新科技革命的适应能力大相径庭,部分传统产业被淘汰后,传统产业工人和低技能者因不能适应这一社会变革而利益受损。——《半月谈》2003年05期 材料3 日前,又从西班牙巴塞罗那传来消息,近万名示威群众聚集那里,抗议世界银行年会在此举行,并和警方发生冲突,有几十人受伤,世界银行被迫取消在此开会的计划。这是继6月15日瑞典哥德堡欧盟首脑会议发生大规模骚乱仅十天后,发生的又一起大规模群众抗议“全球化”行动。 今年4月21日,第三届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来自美洲国家(古巴没有参加)的大批反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示威群众情绪激昂,频频冲突会场。去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年会,数万名来自欧美各地的抗议者,包围了会议,阻断了交通,强烈反对国际金融资本推行全球化的计划,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街道、商店受到严重破坏。 另外还有消息说,由于下月20日,八国首脑会议将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举行,抗议群众正准备聚集那里,展开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行动。由于热那亚是一座古城,街道狭窄弯曲,警方无法有效制止示威群众。意大利正考虑将八国首脑会议转移至美国的航空母舰上举行。——2002年06月29日 《人民日报》 材料4 为了与“世界经济论坛”针锋相对,2001年1月,巴西劳工党发起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来自世界各大洲130多个国家的5万多反全球化人士参加了会议,被称为“穷人的联合国”。“世界社会论坛”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次都明确提出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但反对在这一活动中使用暴力,主张以和平方式进行反全球化的斗争;主张建立一个“新世界”取代现行全球化,通过合理分配财富来消除贫困的根源。——《半月谈 》2003年04期 根据材料4说明反全球化运动的主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试述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战后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简述邓小平国际战略的外交目标。
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E:布雷顿森林体系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