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公共课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的咒骂。“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这首散文诗,选自屠格涅夫的()。
A:《散文诗集》
B:《猎人笔记》
C:《前夜》
D:《烟》
翻译: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的思想水平之高可以以下列例证说明:他在西方的达芬奇之前400年就做出了关于化石的正确解释。
A:沈括
B:王阳明
C:王充
D:朱熹
《爱尔克的灯光》文章第九段“十九年···不敢给一个回答”说明了什么?
测试是否容易被记住的产品名称测试称为()。
A:学习测试
B:记忆测试
C:偏好测试
D:联想测试
古代登临之作常见的内容和情感有()
A:言志抒怀
B:送别情思
C:怀乡思亲
D:怀古感今
E:隐逸闲情
“净土”佛教中认为是佛、菩萨等()的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
2012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为()。
A:100%
B:105%
C:107%
D:100%
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创业者要()每个员工的个性特征,处事风格。
A:理解
B:保护
C:关注
D:尊重
《诗经》在汉武帝时被封为儒家经典,故称“经”。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说园一文》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A:沈从文
B:叶圣陶
C:周作人
D:汪曾祺
论述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与就业方向,自己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如何实现顺利就业?
在美国,法律对财产申报中的违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司法部门可对当事人提出民事诉讼,法院可判处()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A:1
B:2
C:3
D: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安排担任村党委组织书记助理职务者,其政治面貌必须是()。
A:团员
B:中共预备党员
C:中共党员
D:无所谓
“你不信铁树开花”指的是什么?
《1789年原则》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革命风云画卷,接着阐释1789年原则内涵,然后呕歌先驱者们的伟大精神并将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进行对比,最后揭示1789年原则的普世性价值。材料组织富有层次,语言明确有力,使人读来壮怀激烈,酣畅淋漓。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这段文字出于()。
A:《战国策·秦策》
B:《韩非子·说难》
C:《史记·李斯列传》
D:《昭明文选》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文中“臣闻地广者粟多”的“臣”是()。
A:孟轲
B:韩非
C:商鞅
D:李斯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这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是()。
A:排比、对偶增强文章美感,极富文字的形象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B:层递、对偶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字的对称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C: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字的对称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D:层递、对偶增强文章美感,极富文字的形象美与音韵的节奏美
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当仁不让
C:君子成人之美
翻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虽然都有史实依据,但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书。
下列先秦人物中,具有“民贵君轻”思想的有()。
A:孔子
B:孟子
C:孟尝君
D:赵威后
以下关于求职信写作技巧的说法,
不正确
的是()。
A:第一部分是自我介绍和写求职信的原因,吸引招聘经理的注意力
B:第二部分要简短地叙述自己的才能
C:表明与公司内部人员的特殊关系
D:结尾要表明求职者的下一步计划
下面有关杜十娘的文字,解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将杜十娘放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运用细节、对比等描写,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
B:杜十娘虽为名妓,但不甘作王孙公子们追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并为此不惜与命运抗争。
C:“十娘与李公子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表现出杜十娘热情,心地善良。
D:十娘的悲剧命运是因为她所托非人,又巧遇孙富,纯粹是个偶然因素。
命令的签署可以()。
A:署名
B:不署名
C:只盖章
D:既盖章又署名
()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A:蒲松龄
B:干宝
C:刘义庆
D:元稹
太子迟之。解释“迟”在句中的用法及意思。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的跨越。
翻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首页
<上一页
683
684
685
686
68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