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控石油钻井井控

关闭节流管汇上的平板阀时,为了保证密封效果,正确作法是()。
A:手动将手轮尽可能的旋紧
B:手轮关闭到位后回旋1/4-1/2圈
C:使用管钳或加力杠帮助旋紧手轮
发现溢流后应立即停止一切作业尽快()。
A:按关井程序关井
B:开泵循环
C:将钻头下到井底
D:加重钻井液
请选出五项起钻前应检查的内容。()
A:钻台上有旋塞阀;
B:低泵速实验数据;
C:绞车电力供应;压井施工单
D:节流压井管汇连接;
E:确认灌浆罐准备好;
F:灌浆表计量准确;钻台上有旋塞阀与钻挺的转换接头。
一个U形管,中间由阀门隔断,两侧充满同为1米高,密度分别为1.0g/cm3和1.2g/cm3的不相溶的液体。问:如果将中间阀门打开,平衡时两侧液面相差多少?(0.18米) 554.己知地层破裂压力梯度为0.012Mpa/m,井深2400米,地层的破裂压力和最大钻井液密度。()
A:28.8Mpa;1.22g/cm3
B:28.8Mpa;1.25g/cm3
C:27.8Mpa;1.22g/cm3
由于井内流体变化的复杂性,关井()不必进行精确的测定。
在不知道压井泵速压力时进行压井,初始循环压力可以等于()。
A:开泵,调节节流阀,保持套管压力不变的条件下,使其井液泵的泵速达到所需的泵速下的立管压力。
B:调节节流阀,保持套管压力增加500psi后不变,在这个条件下,启动井液泵使其达到需要的泵速时的立管压力。
C:关井的立管压力加1000psi
溢流的高度关系到()的大小。
A:套压值
B:破裂压力值
C:漏失压力值
D:地层承压能力
随着油气田储量的日益减少和人们对油气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寻找低产油气藏和开发衰竭油气藏势在必行,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必然是空前地普遍,其前景是十分()的。
A:广阔
B:黯淡
溢流循环洗井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溢流洗井可以证明地层产出流体性质,探井尤其是新区第一口井,能及早发现大油田
B:溢流洗井的过程,就是加剧溢流的过程,因为是在Pp>Pm情况下洗井,其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C:不关井就无法准确求出实际的地层压力,不知道实际的Pp值,就不可能建立井下压力平衡,就连加重循环也是盲目进行的,不是存在井喷的可能,就是存在污染地层的危险
D:洗井无效后再关井,必然是液柱压力愈低,井口回压愈高,井口装置的安全和失控的危险性就越大
液压闸板防喷器是井口防喷器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液压将带有橡胶的()闸板,从左右两侧推向井筒(),封闭井口。
A:一块;中心
B:两块;侧面
C:两块;中心
D:一块;一边
对可能遇有硫化氢的作业井场应有明显、清晰的警示标志,当对生命健康有影响 (硫化氢浓度在15mg/m3~30mg/m3之间)时,应挂()。
A:绿牌
B:黄牌
C:红牌
D:白牌
压井管汇试压应试到额定工作压力的()
A:100%
B:80%
C:70%
D:60%
下管柱时,由于工具下行挤压该处修井液,使井底压力增加的值,称为抽汲压力。
在开井的状态下,气柱滑脱上升时的规律是()。
A:气柱体积不断膨胀
B:井底压力不断降低
C:气柱体积不变
D:气柱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减小
已知某井测深2200m,垂直井深为2000m,地层压力为28MPa,平衡地层压力所需要的井液密度为()g/cm3
A:1.42
B:1.43
C:1.50
7100型旋转控制头的额定连续旋转工作压力是()MPa。
A:10.5
B:17.5
C:21
D:35
常用钻具内防喷工具有哪些?
碳氢气体可以以流态或气态的方式进入钻井液,主要取决它的()
A:温度
B:压力
C:温度和压力
D:密度和温度
蓄能器装置空负荷运转应在3分钟以上。()
硫化氢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是正确的。
A: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H2S对金属材料无腐蚀破坏作用
B:钢材在湿H2S环境中才易引发腐蚀破坏
C:钢材在湿H2S环境中不易引发腐蚀破坏
D:在湿H2S环境中加速非金属材料的老化
E:干燥H2S环境中加速非金属材料的老化
当pH>9时,很少发生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因此钻开含硫地层后,泥浆压井液的pH值应始终控制在9.5以上。
固定式硫化氢监测仪()校验一次。
A:一季度
B:半年
C:二年
D:一年
硬关井
使用真空式除气器应注意,排液管线不能埋入钻井液罐内或钻井液槽内,否则不能形成真空。()
为了减少起钻时的抽汲作用,起钻前可适当降低钻井液密度。
井底压力是指地面和井内各种压力作用在井底的总压力。
作业井控工作指导性方针是立足一次井控、快速准确实施二次井控、杜绝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
在正常压力地层,随着井深的增加,对页(泥)岩来说,钻时逐渐增大,机械钻速减小,DC指数也逐渐减小。
管汇压力表显示为12MPa,欲使管汇压力降为10.5MPa,此时应顺时针旋转减压溢流阀手轮。()
石油中的烃类、有机质与储集层水中的()经高温还原作用而产生出硫化氢。
A:碳酸盐
B:硝酸盐
C:磷酸盐
D:硫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