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肠杆菌科常用的培养基KIA属于()
A:础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特殊培养基
该图所示可能为哪种疾病的骨髓象()
A:地中海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HbS病
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常用的试验是()
A:IMViC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E:葡萄糖发酵试验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有()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C:营养作用
D:生物拮抗作用
E:抗衰老作用
甲状腺内TPO分布最为密集的部位是()
A:滤泡细胞的基膜一侧
B:滤泡细胞的溶酶体内
C:滤泡细胞的核糖体内
D:滤泡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内
E:滤泡细胞的顶膜一侧
不属于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的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G6-PD缺乏
C:异常血红蛋白病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以上都是
下列是对放射高度敏感肿瘤,但除外()
A:精原细胞瘤
B:骨肉瘤
C:甲状腺癌
D:恶性淋巴瘤
E:基底细胞癌
测定细菌DNA中G+C的摩尔百分含量可作为( )
A:判断细菌致病力强弱的依据之一
B:区分死菌和活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C: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D:判断细菌对热抵抗力强弱的依据之一
E:判断细菌繁殖速度的依据之一
被WHO推荐为HCT测定的首选常规方法是微量高速离心法。( )
下列哪项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无关( )
A:菌毛对胃粘膜有较强的粘附力
B:荚膜
C:触酶
D:蛋白酶
E:产生尿素酶
不参与氨基酸吸收的是()
A:K+
B:中性氨基酸载体
C:Na+
D:碱性氨基酸载体
E:酸性氨基酸载体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溶血性贫血
关于蛋白质的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以二肽、三肽和氨基酸的形式吸收
B:少量食物蛋白可以完整地进入血液
C:吸收是主动性的
D:与Na+的吸收无关
E:吸收途径几乎完全通过血液
理想的分离技术应具备()
A:简便易行,适于大批量样品分析
B:分离完全,快速,非特异结合低
C:试剂来源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好,可长期保存
D:不受外界因素和样品中其他组分的干扰,对标准品和待测抗原分离效果相同
E:适合自动化分析的要求
ALT在哪一组织中含量最多是()
A:骨骼肌
B:肝脏
C:心脏
D:红细胞
E:肾脏
食用菌丝区别于霉菌菌丝的主要特征是()
A:隔膜
B:锁状联合
C:菌丝分枝
D:菌丝体繁茂
E:以上都对
空腹血糖浓度在6~7mmol/L之间,又有糖尿病症状时宜做()
A: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
B:尿糖测定
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
D:糖耐量试验(OGTT)
E:C肽测定
下列属于细胞液癌基因的是()
A:Ras
B:Fms
C:Myb
D:Myc
E:Abl
毒素是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之一,对机体可引起不同的毒性作用。同时具有细胞毒、肠毒素、神经毒作用的毒素是()
A:Vero毒素
B:肠毒素
C:SSSS
D:PVL毒素
E:鼠毒素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青春期延迟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
A:LH降低
B:FSH降低
C:性激素降低
D:GnRH兴奋试验为正常反应
E:氯米芬兴奋试验无反应
在医疗工作中,下列()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株高达90%以上?
A: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伤寒杆菌
E:四联球菌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_____________的特有代谢产物,可作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鉴别的可靠指标。
有关“淋球菌”的叙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人是本菌的唯一宿主
B:为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
C: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D:菌毛不具有抗吞噬作用
E:不易产生耐药性
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错误的是()
A:血块收缩不良
B:大部分血小板在肝脏破坏
C:治疗首选皮质激素
D:病人血浆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
E:以中青年男性发病为多
下列有关胰岛素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B:使血糖浓度升高
C:加速血糖分解
D:调节糖代谢
E:促进糖吸收
下列哪项检查结果,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AST升高,A/G比值倒置
B:ALT升高,HBsAg(+),抗HBC—IgM(+)
C:HBsAg(+),HBeAg(+),抗HBC(+)
D:HBsAg(+),抗HBC(+),抗HBC(+)
E:抗HBe(+),抗HBC(+)
血小板在止血中作用哪些是正确的()
A: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释放ADP
B:营养毛细血管、且参与其内皮的修复
C:形成白色血栓,以达到牢固止血的目的
D:释放血块收缩蛋白,使血块缩紧
E:血小板的粘附作用和凝集反应
用于诊断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尿蛋白包括()
A:清蛋白
B:B2微球蛋白
C:α1微球蛋白
D:α2巨球蛋白
E:IgG、IgA
PCI
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可引起()
A:趋化作用
B:毛细血管扩张
C:血管通透性增加
D:平滑肌收缩
E:粘膜腺体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