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级心理治疗

用森田机制解释神经症性失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失眠是神经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B:失眠是神经症恶化的原因之一
C:神经症性失眠与精神交互作用无关
D:不去人为的强求睡眠
E:不怕失眠的人,不会长期失眠
患者男,46岁。平日喜欢喝酒,大约每天三斤白酒。患者表现为识记能力障碍,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和顺行性遗忘。此患者最符合的综合征为()
A:遗忘综合征
B:疑病综合征
C:精神自动综合征
D:紧张综合征
E:Capgras综合征
属于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的技术是()
A:修通
B:反转技术
C:处理阻抗
D:记录自动式思维
E:自由联想
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为()
A:单一
B:整合
C:科学化
D:信息化
E:多样化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度最高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尊重需要
E:归属和爱的需要
森田疗法中的实施方法很多,其本人说过,对他的疗法理解好的人,单靠读他的书或论文即可治愈。一般经常用到的方法包括门诊森田疗法和住院森田疗法。 森田心理训练的哪一阶段是在练接受()
A:精神内向
B:内省力强
C:求全欲过强
D:疑病倾向
E:过分敏感
某大医院一位眼科博士,因急于为两位病人进行角膜移植,而又一时找不到现成的供体角膜,所以在太平间"盗取"了一病死者的尸体角膜用于移植,获得成功。此事后被死者家属发现,以未经本人生前及死者家属知情同意,严重损害了死者及其家属的权益为由,将该医生告上了法庭。经调查得知: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的两位病人与该医师无特殊关系;死者生前与该医师无利害冲突;该医师也未由此谋取分文私利,只是不了解有关要求。 若评价该医师行为不道德,依据是()
A:动机、目的恶,手段、效果善
B:动机、目的恶,手段、效果恶
C:动机、目的善,手段、效果恶
D:动机、目的善,手段恶、效果差
E:动机、目的善,手段恶、效果善
不属于创伤后常见的反应类型的是()
A:焦虑
B:双向心境障碍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解离
E:药物和酒精依赖
森田疗法产生于()
A:中国
B:美国
C:前苏联
D:德国
E:日本
以下关于家庭治疗的特点正确的是()
A:打破、终止"制造患者"的过程,促进患者独立,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人际系统的干预
B:家庭治疗和个体治疗一样重视患者的障碍、病态表现
C:治疗中淡化患者的标签,但仍需对患者进行单向干预
D:家庭治疗师在家庭系统治疗中担任指导教化的重要作用
E:家庭治疗仅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患者男,35岁。表现自我感觉良好,心情非常高兴。说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经常使病友们开怀大笑。此患者存在的症状为()
A:思维奔逸
B:思维迟缓
C:情感高涨
D:情感低落
E:情感不稳
"对身体的异常、精神的不快等特别在意,并为此而担心,不能释怀,被自我内省所束缚,陷入自我束缚状态"的特征,是以下哪个选项的表现()
A:精神内向
B:内省力强
C:求全欲过强
D:疑病倾向
E:过分敏感

患者,女,28岁,因强迫洗手,害怕碰到垃圾七八年而就诊。经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协商后,采用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在第10~15次的治疗时段,患者经常提前到治疗室,慢慢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给治疗师。治疗师委婉地拒绝了患者的礼物。治疗的第20次,患者强迫洗手症状减轻,但以后每次治疗患者都要迟到10~20分钟不等,甚至有一次没去心理治疗室,患者自己解释是忘记了。



第1题,共4个问题
(单选题)患者经常早到,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带小礼物给治疗师",这些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说明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了()
A:反移情
B:正移情
C:负移情
D:阻抗
E:自由联想

第2题,共4个问题
(单选题)关于移情和反移情,下面哪个观点是错误的()
A:移情是指患者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B:反移情指治疗师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患者身上
C: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移情是必然会发生的
D:移情是治疗师了解患者潜意识的重要线索
E:移情是在意识领域发生的

第3题,共4个问题
(单选题)当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阻抗,治疗师应该做的工作不包括()
A:治疗师已充分识别阻抗
B:帮助患者能够充分体验阻抗
C:探讨阻抗产生的原因
D:阻抗不影响治疗,可以忽略
E:向患者进行澄清和解释

第4题,共4个问题
(单选题)患者经常迟到,说明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阻抗,阻抗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患者安于现状,惧怕任何形式的变化
B:不肯放弃那些形成疾病的幼稚冲动
C:继发性获益
D:移情阻抗
E:自由联想
某患者,23岁,反复多次窥视他人性活动、亲昵行为或异性裸体并伴随手淫6年余,患者以此作为自己性兴奋的偏爱方式。该患者的诊断最可能是()。
A:恋物症
B:摩擦症
C:露阴症
D:窥阴症
E:以上都不是
家庭治疗干预单位是()
A:个人
B:团体
C:核心家庭
D: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家庭
E:存在性虐待或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
斯金纳认为,处理非期望行为的合适方式是()
A:观察学习
B: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消退
E:自我强化
精神分析治疗中,治疗师通过语言表达使患者潜意识中的事件意识化,此技术称之为()
A:倾听
B:自由联想
C:移情
D:解释
E:领悟
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作用不包括()
A:能有效地促进患者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B:使患者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面对困扰和处理问题
C:为患者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D:使患者出现重大积极的人格改变
E:使患者毫不隐瞒的将自己的经历告诉给治疗师
30岁女性患者,从小比较任性,脾气大,经常因小事哭闹,3个半月前得知丈夫有外遇,一直闷闷不乐,每餐只吃一点水果,2个月前因咽不下气与丈夫大吵了一次,第二天醒来后好像突然回到了5年前和丈夫谈恋爱时,结婚以后的记忆都没有了,不认识近5年内认识的人和事,连女儿也不认识,但日常的家务工作能正常做。分离性遗忘的记忆恢复特点是()。
A:逐步恢复
B:能部分恢复
C:突然恢复,很少复发
D:永远难以恢复
E:突然恢复,容易复发
某男,56岁,于昨天夜里服药并割腕自杀,幸被及时发现,经抢救,仍未脱离生命危险。如果该男于1个月前因贪污受贿被“双规”,目前已被检察院提起公诉,经审理,证据确凿,即将宣判,则该男自杀的动机最可能的是()。
A:呼吁
B:求助
C:摆脱痛苦,逃避现实
D:攻击性
E:以上都不对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此观点属于()
A:沙赫特和辛格理论
B: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C:拉扎勒斯理论
D: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
E:詹姆斯-兰格理论

以认知理论为指导的治疗师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负性认知导致负性情绪及不良行为,而情绪和行为又反作用于认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认知和情感、行为互为中介
B:认知和情感、行为互为联系
C: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影响
D: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制约
E:认知和情感、行为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不良认知的是()
A:我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否则就是个失败的人
B:我又搞砸了,我什么事儿都做不好
C:人之初,性本恶
D:离开父母我什么都不是
E:不管我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马尔库塞
B:罗洛·梅
C:拉康
D:沙利文
E:赖希
系统脱敏疗法建构焦虑等级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患者说出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
B:患者将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序
C:患者给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打分
D:治疗师给事件或情境指定焦虑分数
E:让患者依据自己的实际感受打分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任何行为都是()
A:遗传的
B:可以习得
C:不可以习得
D:可以消退
E:变化的
令受术者站立,左右手同步前后摆动,主试者令停时看其反应测试催眠感受性的方法是()
A:举手法
B:摇手法
C:摆手法
D:躯体摇摆法
E:扬手法
下列有关认知训练的表述正确的是()
A:治疗师使用模仿、角色扮演帮助患者演示未来生活
B:治疗师帮助患者在情景中学会应对策略
C:认知训练能够改变患者的自动思维
D:通过认知训练治疗师能够发现患者的歪曲认知
E:通过认知训练使患者掌握更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某女性患者,家在偏远山区,患有神经症,听说北京某医院的心理科能解决该问题,一直筹划着进京治疗。在其见到该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后,病情有了较大的好转。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符合了心理治疗的基本治愈机制为()
A:安全
B:模仿
C:倾诉
D:期待
E:调整
艾里克森(Erikson)发展阶段说的核心是()
A:同一性-角色混乱
B:亲密-孤独
C:创新-罪恶
D:勤奋一自卑
E:信赖-不信赖
心理治疗趋向于整合的原因是()。
A:单一理论模型的不足
B:短程治疗的兴起
C:各种疗法疗效相近
D:各种疗法剧增
E:以上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