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科尔伯格提出的个体道德的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不适当行为。
故事(一)一个儿童不知道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里有15只杯子。他推门进去,门碰到盘子,无意中把15只杯子打碎了。 故事(二)一个儿童的妈妈外出,他想从碗柜里私自拿些点心吃,他爬上椅子去拿时,把一只杯子碰落到地上跌碎了。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你认为幼儿期的儿童一般会认为上述哪一个故事中的儿童的行为更坏?为什么?
教育目标的使用者不能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及扩展。
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不安全型儿童的表现。
学前儿童的时间主要有生活实践和游戏两种形式。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维度主要有三种: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和()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在学前儿童中,品德性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两大类型。
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开始发挥作用。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
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
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
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的方法。
某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总喜欢讲脏话,这种行为属于()。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详述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是()。
多数研究认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实践性。
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会平静下来。这属于()。
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
简述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能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第1题,共1个问题
(简答题)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