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国学经典选读》

以下不符合君子的行为的是()。
A:和而不同
B:能好人,能恶人
C:同而不和
D: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致意思是:“与有德之人相处会发现他有很多不同的样貌:远远瞻望,会觉得他外貌庄重自持,而令人不敢在其面前嬉笑轻浮;再与他亲近时,会发现他慈祥可和蔼,如春风温煦;若听闻他的教诲,则句句确切严正,都是激励人心的话语。”
B:此句中“俨然”:指恭敬庄重的样子,指行止外貌庄重自持。
C:此句主要意思是:“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
D:此句是说君子善变。
“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如何研读集部著作?
商鞅是墨家。
“季梁谏追楚师”这则故事论述了()。
A:民和神的关系
B:民是主体
C:神是附属
D:神是主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别人不了解自己,却能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品格吗?”
B:学生不知道努力学习,教师也不要生气,要循循善诱,这不才是真君子吗?”
C:别人不知道没有关系,自己了解自己就行,不是君子就要装君子。
D:别人不了解自己就马上生气,这哪里是君子所说的品格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中“殆”:本义是危险,有害,这里指没有信心,有危险,不安及疲乏的意思。
B:此句中的“罔”:本义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为蒙蔽之意;通“惘”字,迷惑、困惑不解之意。
C:此句是劝人把努力学习与思考未来前途结合起来之意。
D:此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加危险。”
“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的名言。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描写的人物是()。
孔子大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要启发学生,举一个例子不懂,就不要举三个例子使人更加迷惑了;对于举一不能反三的学生就不用回复他了。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学习越来越难,知识越来越多,学不过来,只能用无为而治的办法了。
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D:这句话是说做学生的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应对日益爆炸的知识时代。
孔子说君子三畏,对我们的启示是: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肆意胡为,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行事。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中国传统学术的四部之学是指:经、史、诗、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
“吾不试,故艺”这句话的意思是()。
A:我没有盲目尝试,因此有时间掌握很多谋生的技能
B:我考试做官不成,所以从事艺术
C:我没有做过官,所以掌握了很多谋生的技能
D:我没有做过官,就掌握了“六艺”
曾子说,孝分为三种境界,其中最大的孝是()。
A:尊亲
B:不辱
C:和气
D:能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君子没有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去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B: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C:穷困也乐,显达也乐,穷困显达像春夏秋冬,得道至这种境界,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
D: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一般轻。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是()。
A: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共同成长,长和短相互形容,高和下一起倾斜,声和音相互呵护,前和后相互追随。
B:所以,有和无相互对立而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相互对立而呈现,声和音相互对立而产生协和,前和后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
C:全句表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又都是互相依存的。
D: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孔子说: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不同情形,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B:孔子说: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孔子说:只有仁者才有能力喜好人和憎恶人。
D: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正直呢?有人向他要醋,他向邻居去要来给人家。
“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亲身接触、观察而得到的知,是亲知。所用来说的,是“名”。所说及的,是“实”。“名”与“实”相匹配,即是“合”。立志于践行,即是“为”。
B:三种知识来源中, 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 “传闻”又多不可靠, 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C: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别人不一定心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缘故;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别人内心服了嘴上也不服。
D: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①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②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③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
王阳明 
庄子的思想立足于哪两个基点?
礼学的四个层面是什么?
孔子身处乱世,所主张的“仁政”治国的思想得到了施展空间,他不仅政治上得志,而且在教育上收获甚丰,创立私塾,弟子三千,有名者七十二人,为后世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