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
A:政治素质
B:思想素质
C:道德素质
D:法纪素质
E:心理素质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途径。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每当品德不良的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以增强他们进行这种行为的频率,这种品德不良矫正操作技术称为()。
A:表彰法
B:阳性强化法
C:系统脱敏法
D:负强化法
“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前道德阶段
自觉性
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是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
价值观给予人生观、世界观以一般的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
心理上产生的支配自我的独立感称之为()
A:独立意象
B:自我意识
C:自我概念
D:独立倾向
简述高中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发展特点。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
()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
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的反向发挥,则表现为紧张、焦虑、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忌妒或无所谓。
A:评定功能
B:区分功能
C:反馈功能
D:预测功能
品德测评的功能是()。
A:评定功能
B:区分功能
C:反馈功能
D:教育功能
E:预测功能
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的儿童是()。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志功合一”式的道德行为
一般来说,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与情绪自我意识比社会学习上和身体上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更好。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与问题行为的区别。
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容易被同伴所接受,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不太容易被同伴所接受。
辩证思维能力的萌芽在()。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青年晚期
D:青年前期
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
A:提高道德认识
B:模仿与重复
C:有意的练习
D:根除不良习惯
E:自我归因训练
道德目标制定的原则()。
A:层次性原则
B:渐进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E:阶段性原则
简述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领先于对别人的评价。
下列()是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A:社会技能
B:外表
C:性别
D:年龄
E: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