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儿科高级职称

生后五天新生儿出现吮乳口松,角弓反张,呈苦笑面容,治疗应选用()
A:止痉散
B:羚羊钩藤汤
C:玉真散
D:撮风散
E:以上都不是
口疮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心烦不安,舌尖红赤,苔薄黄,辨证为()
A:胃阴不足
B:风热乘脾
C:心火上炎
D:脾胃积热
E:虚火上炎
保和丸可用于()。
A:积滞
B:乳积
C:脾虚夹积
D:厌食
E:疳证
多发性抽动症的常用治法包括()
A:化痰熄风
B:清热泻火
C:健脾益气
D:滋阴潜阳
E:疏散风热
尿频脾肾气虚证的治法是()
A:健脾益气,温肾固摄
B:益肺健脾,固涩膀胱
C:温补脾肾,升提固摄
D:滋阴补肾,固涩小便
E:健脾补肾,通利膀胱
泌尿道感染宿主内在因素是()
A:分泌型IgA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IgA浓度减低
B:先天性或获得性尿路畸形
C: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
D:糖尿病、高钙血症、慢性肾脏疾病者发病率高
E: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发病率可增高
哮喘缓解期脾气虚弱的首选方剂是()。
A:参苓白术散
B:六君子汤
C:补中益气汤
D:玉屏风散
E:人参五味子汤
急惊风的四证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火.痰.风.惊
B:热.痰.风.惊
C:火.痰.风.惊
D:热.痉.风.惊
E:火.厥.风.惊
女婴,8个月,新生儿期曾患肺炎,3个月时曾患化脓性脑膜炎,此后反复呼吸道感染,曾化验白细胞计数、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正常,植物血凝素皮试反应阳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以下哪项检查最有帮助()
A:摄胸部正位片
B: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C:T淋巴细胞计数
D:骨髓检查
E: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小儿麻痹症初起邪在()
A:肠胃
B:肺胃
C:经络
D:脾胃
E:四肢
下列液体中哪种是等渗液()
A:11.2%乳酸钠
B:1∶1液
C:2∶3∶1液
D:1.4%碳酸氢钠
E:4∶3∶2液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A:溅然微汗出
B:脉洪大
C:不恶寒反恶热
D:舌上燥而渴
E:谵语
一小儿,体格发育正常,体重20kg,身长110cm。身长之中点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之间,腕部骨化中心出现7个。已出现第一磨牙,没开始换牙。此小儿最可能的年龄是()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E:8岁
泄泻的重证可见()
A:泻下缓慢
B:精神萎靡
C:精神烦躁
D:泻下急暴,次频量多
E:脘腹胀满
母乳喂养儿哪种维生素的水平比牛乳喂养儿低()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正常小儿体重的粗略推算方法中哪一条是不恰当的()
A:1~6个月小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B:7~12个月小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6)×0.4(kg)
C:1岁时体重为出生体重的3倍(9kg)
D:2岁时体重为出生体重的4倍(12kg)
E:2~14岁体重(kg)=年龄×2(kg)+8(kg)
《温病条辨》指出:温病燥热,治疗不可()
A:纯用清热
B:纯用攻下
C:纯用苦寒
D:纯用解表
E:纯用养阴
健脾开胃不用于()。
A:哮喘
B:厌食
C:疳证
D:泄泻
E:食积
下部量代表()
A:骨盆发育
B:脊柱的发育
C:下肢长骨发育
D:腹腔脏器发育
E:下肢肌肉发育
治疗湿热薰蒸证胎黄首选方剂是()。
A:茵陈蒿汤
B:栀子柏皮汤
C:茵陈五苓散
D:犀角散
E:甘露消毒丹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法则,并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确鉴别的医家是()。
A:万全
B:陈飞霞
C:王肯堂
D:钱乙
E:夏禹铸
小儿风寒外感常用的疏风散寒方剂有()
A:杏苏散
B:桑杏汤
C:葱豉汤
D:新加香薷饮
E:荆防败毒散
疳证的辨证要点在于();轻重;兼证.
患儿,8岁。反复咳嗽喘促3年余。证见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咯痰不爽,潮红盗汗,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疗首选方()
A:桑菊饮
B:麦味地黄丸
C:养阴清肺汤
D:麻杏石甘汤
E:沙参麦冬汤
下列食品中不宜作为代乳品的是()
A:牛奶
B:羊奶
C:马奶
D:豆浆
E:米粉
水痘皮疹的分布特征是()
A:以四肢为主
B:以躯干为主
C:以头面部为主
D:以粘膜部位为主
E:全身散发
小儿易受惊吓,原因主要是()
A:肺脏娇嫩
B:脾常不足
C:肾常虚
D:心神怯弱
E:稚阴未长
小儿五软主要是指()
A:口软
B:骨骼软
C:足软
D:肌肉软
E:头项软
患儿,30天。全身发黄3周,黄色暗晦,大便灰白、稀溏,小便深黄,腹胀吐乳,神疲,舌苔白。其证候是()。
A:寒湿阻滞
B:脾阳虚弱
C:瘀积发黄
D:脾虚湿困
E:湿郁肝胆
以下关于新生儿哺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鼓励母乳喂养
B:坚持哺乳尽量不用代乳法
C:按其所需喂给
D:生后1天开乳
E:哺乳前不需清洁乳头,直接喂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