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疾病控制高级职称
完全随机设计的五个均数,进行两两比较,可以选择的检验方法是()。
A:t检验
B:u检验
C:F检验
D:q检验
E:χ检验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三个连续阶段()。
A:高热、出汗、退热
B:寒战、高热、腹痛
C:高热、抽搐、低热
D: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E:高热、寒热、退热
在现况研究过程中,按抽样方案抽中的调查对象没有找到,而随意以其他人代替,从而破坏了调查对象同质性的偏倚属于()。
A:选择性偏倚
B:幸存者偏倚
C:回忆偏倚
D:测量偏倚
E:混杂偏倚
要比较某地两医院近10年来住院病人人数的上升的速度,宜绘制()。
A:条图
B:圆图
C:直方图
D:线图
E:半对数线图
目前我国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方式是()。
A:流行病学调查
B:依据症状、体征
C:结核菌素试验调查
D:一般人群的X线筛检
E:对有可疑肺结核症状者的痰涂片显微镜检查
某医院年住院病人中肝癌患者占7%,则7%为()。
A:概率
B:频率
C:相对比
D:构成比
E:绝对数
队列研究时,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疾病频率指标是()。
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病死率
D:现患率
E:死亡率
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有()。
A: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B:防治的及时程度
C:传染源活动范围
D:传播途径的特点
E:疫源地条件
为减少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应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质粒幽门螺杆菌感染
B:对治疗失败的病人应采用四联治疗
C:应根据人群耐药性监测资料,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
D: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后,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E:以上都正确
熟悉各种传染病潜伏期的重要意义在于()。
A:有助于传染病诊断
B:估计传染病严重性
C:预测疫情
D:确定医学观察期限
E:推测疾病预后
男性,28岁。发热5天伴纳差、乏力、腹痛、腹胀、腹泻,自服退热药及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发热仍不退,于起病第10天住院。体检:体温39.8℃,心率92次/min,脾肋下1cm;质软,血培养(-)。
第1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临床高度怀疑为伤寒,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检查()。
A:尿培养
B:骨髓培养
C:肥达反应
D:大便培养
E:重复血培养
第2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持续发热,肝肿大,皮肤瘀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
B:持续发热,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
C:不规则发热,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
D:弛张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正常
E:间隙发热,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
第3题,共3个问题
(单选题)关于伤寒下列哪项说法
不正确
()。
A:在病程的第2~3周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及支气管肺炎
B: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对伤寒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意义
C: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中毒面容,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
D:最显著病变部位是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E:在病程的第2~3周,肥达反应效价达高峰
用脲酶反应来判定大豆中抗胰蛋白酶因子是否破坏,是因为()。
A:大豆中脲酶含量丰富
B:脲酶性质稳定
C:脲酶的抗营养作用较抗胰蛋白酶因子强
D:目前尚没有测定抗胰蛋白酶因子的方法
E:脲酶抗热能力较抗胰蛋白酶因子强且测定方法简单
开展普查研究的疾病是()。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
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E:检查方法操作技术复杂的病种
莱姆病持续感染期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A:慢性游走性红斑
B:神经系统损害
C:循环系统症状
D:高热
E:关节损害
关于现况研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得到疾病的发病率
B:现况研究应选择简单易行的测量工具
C:资料不可做对比组的分析
D:现况研究方法强调抽样的随机化
E:不可确定高危人群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腮腺肿大的特征是()。
A:以鼻尖为中心
B:以口腔为中心
C:以下颌为中心
D:以舌下为中心
E:以耳垂为中心
在临床试验中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一方或双方都不知道试验对象分配所在组,这种试验称为()。
A:盲法
B:试验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
E:分析法
队列研究应用的指征包括()。
A:有明确的检验假设
B:该病的发病率较低(5‰)
C:明确规定了暴露因素,并可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
D:明确规定了结局因素,并可获得观察人群的结局资料
E:可获得足够的观察人群
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目前已将霍乱弧菌分出200个以上的O血清群。其中哪些血清群引发霍乱()。
A:仅O1群
B:仅O22群
C:仅O139群
D:仅O157群
E:O1和O139群
消毒是清除或杀灭停留在外环境中的()。
A:病原体
B:微生物
C:细菌
D:病毒
E:寄生虫
描述性研究的用途,以下哪个是错误()。
A:描述疾病和某种特征的分布
B:提出进一步病因研究的线索
C:检验和验证病因假说
D:提出和初步检验病因假说
E:进行社区诊断
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
A: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分析资料
E:以上均不对
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元素是()。
A:铁
B:钴
C:锌
D:磷
E:钙
属于条件性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百分率作比较,有1个理论数小于5,大于1,其它都大于5()。
A:只能作校正卡方检验
B:不能作卡方检验
C:作卡方检验不必校正
D:必须先作合理的合并
E:可作四格表精确概率法
用校正四格表χ检验计算公式的条件是()。
A:实际数均≥5
B:理论数均>5
C:实际数≥5和样本总例数≥40
D:有出现5>理论数≥1的格子,且样本总例数≥40
E:以上都不对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
A:大多有季节性升高,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
B: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升高
C:人口密度与居住条件是影响传播的主要因素
D:发病率高,传播广泛
E:发病者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未食者不发病
下列关于样本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样本的b和r的假设检验结果不同
B:同一样本的b和r的假设检验结果相同
C:同一样本的b和r的假设检验结果可能相同,可能不同
D:同一样本的b和r的假设检验结果无关
E:以上都不对
手足口病主要传播途径是()。
A:人与动物的接触
B:人与人密切接触
C:水源
D:注射输血
E:虫媒
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
A:发病呈季节性升高
B:病例一般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成员传播
C: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
D: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生病例,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E: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病例发生
首页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