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题库
首页
所有科目
自考历年真题
考试分类
关于本站
游客
账号设置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出自: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
B:协同
C:矛盾
D:两极性
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A:社会风气
B:经济状况
C:同伴集体的影响
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E:家庭环境
简述道德情感的特征。
道德情感在发生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
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直觉的情绪体验
B: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D:个体的情绪体验
E:社会性的情感体验
简述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
怎样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行为者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主选择的行为。
中学生道德信念具有情绪情感色彩、()等特点。
A:社会性
B:稳定性
C:深刻性
D:习惯性
E:内隐性
教养行为
简述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联系。
品德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小学生自我意识具有怎样的年级特点,并说明其如此表现的原因?
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对偶故事法
B:临床法
C:道德两难故事法
D:观察法
等级测评法
集体荣誉感
简述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方法。
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儿童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悦纳与他被同伴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
简述确立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必要性。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道德
B:品德
C:移情
D:情感
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称之为()。
A:品德不良
B:问题行为
C:过失行为
D:犯罪行为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B: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C: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D: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E: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一个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同他所掌握的道德知识有关,同他的成熟和智慧并无关系。
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
A:理解
B:练习
C:模仿
D:信服
E:内化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
简述角色采择发展对道德发展的意义。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