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

渗透压有mOsm/kg水和mOsm/L两种表示法,两者的区别是()
A:前者受温度影响
B:后者受温度影响
C:前者不受溶液浓度影响
D:后者不受溶液浓度影响
E:前者受溶液体积影响
在我国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不包括下列哪项()
A:疟疾
B:利什曼病
C:蛔虫病
D:钩虫病
E:日本血吸虫病
男,45岁,因骨盆骨折住院。X线检查发现多部位溶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骨髓浆细胞占25%,红细胞沉降率50mm/h,血红蛋白为80g/L,尿本周蛋白阳性,血清蛋白电泳呈现M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IgG8g/L、IgA12g/L、IgM0.2g/L。目前最常用的鉴定M蛋白类型的方法为().
A:免疫固定电泳
B:免疫扩散
C:ELISA
D:比浊法
E:对流电泳
高选择性蛋白尿中不存在的是()
A:清蛋白
B:前清蛋白
C:β2-微球蛋白
D:α2-巨球蛋白
E:溶菌酶
人病后在机体内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但确切功能不清楚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M
C:IgE
D:IgD
E:IgG
下列符合革兰阴性杆菌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的是()
A:104CFU/L
B:103CFU/L
C:106CFU/L
D:107CFU/L
E:108CFU/L
下列关于前列腺液说法错误的是()
A:卵磷脂小体在炎症时减少或消失
B:前列腺颗粒细胞是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脂滴
C:标本中可偶见红细胞
D:标本中可见精子
E:镜检见到畸形的异常细胞,应作巴氏或HE染色,有助于前列腺肿瘤和前列腺炎的鉴别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的特性,对混合物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测定的技术为()
A:电泳技术
B:电化学技术
C:层析技术
D:超速离心技术
E:光谱技术
不能反映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的指标是()
A:血清γ-GT
B:血清LD及其同工酶
C: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D: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
E:血清总胆汁酸及其比值测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常用的非特异性刺激物是()
A:PHA
B:PWM
C:LPS
D:Con-A
E:SPA
最强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是()
A:前列腺素类
B:血小板激活因子
C:白三烯类
D:组胺
E:以上都是
清蛋白在血浆中的参考范围是()
A:2~4g/L
B:60~80g/L
C:35~50g/L
D:10~20g/L
E:6~8g/L
评价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理想指标是()
远端肾小管病变定位的标志物是()
A:α1微球蛋白
B:Tamm-Horsfall蛋白
C:纤维蛋白
D:清蛋白
E:本周蛋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病变是()
A:微血管血栓形成
B:微血管功能障碍
C:微血管血液淤滞
D:微血管内血流减少
E:微血管内血流增多
国内ELISA最常用的酶标记物为()
A:HRP
B:AP
C:β-Gal
D:GOP
E:AMY
合成VLDL的场所主要是在()
A:肾脏
B:脂肪组织
C:小肠粘膜
D:血浆
E:肝脏
健康人血浆碱剩余(BE)的参考值为()
A:±3mmol/L
B:-1±2mmol/L
C:5mmol/L
D:±10mmol/L
E:±15mmol/L
A1分泌型唾液中的血型物质是()
A:A物质
B:A1物质
C:A2物质
D:A及H物质
E:A1及H物质
胶乳凝集试验所用胶乳成分为()
A:聚氯乙烯
B:聚丙烯酰胺
C:聚苯乙烯
D:琼脂糖
E:交联葡聚糖
人是疟原虫的()
A:中间宿主
B:终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以上都可以
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为()
A:<10×106/L
B:<15×106/L
C:<20×106/L
D:<25×106/L
E:<30×106/L
乙醇主要在人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
A:胃及小肠上部
B:小肠下部
C:小肠及大肠
D:大肠
E:回肠
关于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中F/P值叙述正确的是()
A:F/P是指荧光素占蛋白质的百分比
B:F/P值越高说明抗体分子上结合的荧光素越多
C:F/P值越高说明抗体分子上结合的荧光素越少
D:测读A260与A280处的特异吸收峰之比
E:以上都不对
拟态弧菌在许多方面与霍乱弧菌相似,因此起名为拟态弧菌,该弧菌与霍乱弧菌生化特性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A:不发酵乳糖
B:不发酵蔗糖
C:尿素酶阴性
D:不发酵L-阿拉伯糖
E:硝酸盐还原阳性
革兰阴性菌菌落S-R变异是由于丢失了()
A:脂蛋白
B:外膜
C:脂类A
D:特异性多糖
E:核心多糖
静息状态下,体内耗糖量最多的器官是()
A:肝
B:心
C:脑
D:骨骼肌
E:红细胞
脂酶试验主要用于鉴别()
A:肠杆菌科的细菌
B:葡萄球菌属的细菌
C:厌氧芽胞梭菌属的细菌
D:弧菌科的细菌
E:非发酵菌
心衰的各种诱因中,最常见的是()
A:严重的心律失常
B:各种感染
C:环境、气候急剧变化
D:妊娠与分娩
E: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男性,15岁,河北省某县农民。1985年9月中旬自感头痛、发热、乏力,服用APC等药无效,已持续2周。体温39.2℃,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住院。体检:血压12/8kPa(90/60mmHg),脉率120次/分,贫血面容,牙龈少许出血,两肺有轻度啰音,心脏(-),肝肋下2cm,脾肋下8cm,质软,腋下及腹股沟处可触及蚕豆大小淋巴、结,无压痛,化验:RBC220×1010/L(220万/mm3),WBC2.0×109/L(2000/mm3),血小板5.0×1010/L(5万/mm3),Hb40g/L(4.0g/dl),A/G=0.58。病原学检查: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诊断:内脏利什曼病。问题:

第1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患者全血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
A:无鞭毛体可破坏血细胞
B:前鞭毛体可破坏血细胞
C:脾功能亢进
D: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E: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均可破坏血细胞

第2题,共2个问题
(单选题)该病的确诊依据是()
A:骨髓穿刺涂片查到前鞭毛体
B:骨髓穿刺涂片查到无鞭毛体
C:脾脏穿刺涂片查到前鞭毛体
D:脾脏穿刺涂片查到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
E:穿刺物培养检出无鞭毛体
尿中管型形成的机制和条件包括()
A:尿蛋白和T-H蛋白浓度增高
B: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C: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D:ABC均是
E:ABC均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