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公共课

下列诗歌中,属于叙事诗的是()。
A:李白《行路难》
B:白居易《杜陵叟》
C:《诗经•氓》
D:杜甫《蜀相》
下列说明《祭欧阳文忠公文》用词精到的特点正确的是()。
A:文从字顺、用词精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感叹欧阳询的突然去世,用动词对其作出总的评价:"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又如形容欧公"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刚正""果敢""深厚"等形容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
B:文辞华美、用词精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感叹欧阳修的突然去世,用动词对其作出总的评价:"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又如形容欧公"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深厚""高远""精微"等形容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
C:朴实自然、用词精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感叹欧阳修的突然去世,用动词对其作出总的评价:"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又如形容其"器质""智识""学术"分别用"深厚""高远""精微"等动词,非常精到,不可移易。
散曲的小令又称为“叶儿”,又可以分为()、()、()三种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所反驳的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有()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E:致怨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这副对联写的是蒲松龄和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简述中国雅小说与俗小说的演变历史。
《苦恼》的主要情节是()
A:大雪纷纷下,车夫无生意
B:车夫死儿子,年老无依靠
C:母马挨鞭子,车夫遭打骂
D:苦恼无处诉,只能对马说
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精神风貌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认为李广一生遭遇不幸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治军简易,行军无部伍行阵
B:负能使气,祸莫大于杀已降
C:口讷少言,忠实诚信难申张
D:赏罚不公,统治者刻薄寡恩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日:“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



第1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这里表现出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2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除慷慨陈词外,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请概要说明。

第3题,共3个问题
(简答题)除正面刻画南霁云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具体体现在哪几个地方?
《西塞山怀古》今逢四海为家日一句,四海为家的深层内涵是()
A: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B:四海为家指海内一家
C:希望国家强大
D:诗人自身四处漂泊无以为家,国家像秋风中的芦荻般飘摇
日记、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文体。
下列对“气和节”的理解合乎朱自清《论气节》一文的原意的是()
A:“气”和“节”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B: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是孟子“浩然正气”的发扬光大。
C: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知识分子要守节。
特质—因素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学者创立()
A:霍兰德
B:库伦伯茨
C:帕森斯
D:施恩
“中庸”是典型的中国()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思维方式。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理解《张中丞传后叙》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间,国家给予每人每月多少元补贴()?
A:300元
B:500元
C:1000元
D:1500元
田园诗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A:提高供给质量
B: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C:深化改革
D: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有().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毕业后办理改派的情况有哪些及改派流程?
秋思所表达的感情是()
A:蹉跎岁月
B:倦于漂泊
C:游子思乡
D:因秋思人
E:厌烦秋天
()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经济建设
D:能力建设
贾政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
A:价值观不同
B:金钏之死
C:与琪官相好
D:不用功读书
无纤介之祸者。“纤介”在句是什么意思?
中国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创业动机的关键因素()
A:个人特质
B:创业机会
C:创业的机会成本
D:各种资源
()门槛低、成本少、风险小、方式灵活,特别适合初涉商海的大学生创业者。
A:网络创业
B:大赛创业
C:技术创业
D:团队创业
《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被誉为“()”。
根据《纪念傅雷》这篇文章,下面有关傅雷“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怒”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
B:“一怒”是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
C:“二怒”是作者与傅雷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争论,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
D:“最后一怒”导致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