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级理论知识

在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原因引起时,应当重点查询求助者()。
A:经历的生活事件
B:社会支持系统
C:过去的疾病史
D:家庭幸福指数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年飞跃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青春发育期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
A:思维
B:语境
C:言语
D:副语言
遭受强烈的精神创伤事件后,数周至数月后出现精神障碍,称为()。
A:情感障碍
B:急性应激障碍
C:认知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指的是项目的难易程度,用通过率P来表示。
A:难度
B:区分度
C:易度
D:效度
红光和蓝绿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灰,这种颜色混合是()。
A:色光混合
B:交叉混合
C:彩色混合
D:颜料混合
【案例】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已婚,本科学历,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独生女,家境富足。当年谈恋爱时,其父母曾明确要求她婚后要与他们共同居住,孩子随娘家姓,求助者的男友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求助者结婚后与父母同住,一个多月前求助者顺产一男婴,其父母非常高兴,多次催促报户口,让孩子随求助者的姓,可求助者的丈夫坚决反对,坚持用自己的姓。求助者了解父母的守旧思想,也知道丈夫的自尊心很强,想劝说父母但担心他们生气,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想劝说丈夫又怕引发夫妻矛盾,对今后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求助者不知该如何处理,内心苦恼、烦躁,后悔生了孩子,有时为小事发脾气,甚至与父母及丈夫吵架。最近有时失眠,食欲下降。曾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温柔善良,孝顺父母,懂事听话,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在本案例咨询中,咨询师认可的近期咨询目标应该是()。
A:劝说父母改变要求
B:解决心理冲突
C:劝说丈夫服从母亲
D:改变人格特征
物体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A:叫似动现象
B:叫动景现象
C:叫现象
D:是一种视觉的运动错觉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A:心理支配人的行为
B:人的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C:心理就是行为
D:行为就是心理
Z=az+b式中Z位转换后的标准分数,A、B为根据需要指定的常数,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
A:整数
B:小数
C:负值
D:分值
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儿童心理发展一般指()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发展
A:0~6岁
B:0~3岁
C:3~6岁
D:0~18岁
某求助者在sDs上的得分为70,表明可能有( )。
A:没有抑郁
B:轻度抑郁
C:中度抑郁
D:重度抑郁
内脏感觉()。
A:又叫机体觉
B: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
C:包括窒息、疲劳和痛的感觉
D:包括酸辣甜咸、身体姿势的感觉
巴甫洛夫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的基本概念包括()。
A:消退
B:兴奋
C:分化
D:抑制
关于移情,正确的说法包括()。
A:移情者寻求心理依靠
B:移情可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
C:移情可引发求助者沉默
D:移情是一种过渡症状
人的意识的感觉器官有选择地接受外界刺激,使人能对这些刺激进行精细的加工的属性是()。
A:回忆
B:思维
C:注意
D:想象
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开始成熟。
A:幼儿晚期
B:小学中期
C:青年早期
D:青年晚期
()是概括精神分析学说五个观点的精神分析学家。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阿帕波特
D:安娜-弗洛伊德
强制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思潮大量地涌现并不受意愿支配
B:某种观念反复地出现并无法摆脱
C:思维内容与环境保持联系
D:思潮的内容往往杂乱多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公司副总经理。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好!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我的帮助呢?求助者:我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莫名其妙地紧张和担忧,在单位有时还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下属发脾气。 心理咨询师: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多长时间呢?求助者:2个月左右吧。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吗? 求助者:具体原因我也说不准。其实最近我们公司的老总看我工作很辛苦,嘱咐我多注意休息,还为我增加了两个助手,让我指挥他们去做各种具体的事。 心理咨询师:您的意思是说您最近的工作负担减轻了。我觉得对您来说是件好事啊! 求助者:可是看着助手做事我总是着急,怕他们没有经验做不好,影响公司的业绩。有时我勉强控制住自己不对他们发脾气,但就会胸闷、心慌、出虚汗,手脚也不自主地颤抖。一天下来,感觉头紧头胀,脖子僵硬。我的朋友说我可能是焦虑症,所以我就到您这儿来了。心理咨询师:非常感谢您的信任!我能体会您的感受,也为您的情况着急。我想问您一下,您布臵的工作助手们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吗? 求助者:也不是。布臵给他们的工作基本都能完成,只是我觉得他们没有我的工作效率高、不如我做得圆满。 心理咨询师:感觉您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求助者:是。从小父母对我的要求就非常严格,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希望我的下属也像我一样把所有工作完成好。您现在能理解我为什么看他们工作时总是紧张和担忧了吧? 心理咨询师:是的。我现在对您的情况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针对您的情况,我今天想先教您做放松训练,希望您学会后每天坚持练习;另外,鉴于您现在的年龄,我建议您到医院做一下检查。 咨询师在最后一段谈话中所使用的技术是()。
A:释义
B:指导
C:解释
D:鼓励
MMPI的临床量表包括()。
A:精神衰弱
B:轻躁狂
C:社会内向
D:神经质
感觉是指()。
A: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B: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对分层抽样正确的描述包括( )。
A:是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抽样方法
B:避免简单随机抽样中样本集中或缺少某种特性
C:使各层次差异显著,同层次保持一致
D: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包括()。
A: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B:脑与行为的演化
C: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
D: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
关于放松训练,错误的说法是()。
A:放松训练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一般以一两种为宜
B:首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师应采用专业指导语以减轻求助者的焦虑
C:放松训练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状的速度
D:放松的引导语包括口头、播放录音两种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5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去年9月升入重点高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因为感冒发烧,成绩不理想。一个多月前,求助者在复习功课时头脑中突然出现“这次如果再考不好可怎么办”的想法。求助者非常紧张,努力集中精力学习,可越是这样就越难以集中注意力,还出现了头晕、头疼、记忆力下降的情况。求助者担心学习成绩会一直下降,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让父母安享晚年。这些担心让求助者紧张不安,烦躁。只有在不想学习问题的时候,心情才会好些。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内向,追求完美,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以往学习成绩优异。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
A:父母要求严格
B:考试失利
C:紧张烦躁不安
D:错误认知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
A:思维能通过已知推断出未知
B:思维借助于媒介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
C:借助于思维人们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作出预测
D: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用词把它概括出来
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包括()。
A:具有创造性
B: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想象的特点
D:代替物与实物有某种相似性
将心理异常看成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这是()的观点。
A:精神医学
B:文化人类学
C:社会学
D: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