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国家开放大学《国学经典选读》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是说:“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B:此句意思是:“教师举出一个角的例子,学生却不能解决同样的三个角的问题,教师就不再回复学生也不去理睬他了。”
C:此句中的“隅”:原义是角、角落。在这里是指事物的某一个方面。
D:此句意思是:施教者说明一隅之意后,在受教者尚未举一反三之时,也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他
谈谈楚辞的文学价值。
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
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人皆可以为()。
A:圣贤
B:圣人
C:贤人
D:尧舜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A:养
B:化
C:成
D:生
孙子,名武。后世尊称他为“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
《汉书》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意思是:“仁爱之人先独自承担并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然后会有所收获,这样可以叫做‘仁’了。”
B: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仁厚之心,做事莫过于讲求仁义了。
C:此句中的“难”:是付出,奉献之意。
D:此句意思是:做事要先难后易,可以较好地完成。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用武力使人屈服,并不是真的让别人真心服气,只是力量不足罢了
B:君子要以中庸之道,使人心服口服
C: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别人不一定心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缘故;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别人内心服了嘴上也不服
D:倚仗力量来使人服从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好像七十子归服孔子一样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关于“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态度是()。
A:对鬼神采取尊敬而不迷信的态度
B:要懂得死亡的真实性和承认生命的有限性
C:要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D:神是主体,神的意志不可改变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能不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此句大致意思是: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符合道义的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B:孔子在这里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C:此句中的“修”: 指学习、培养。
D:此句出自《孟子》。
张载又称“横渠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恰当意思是()。
A:“道”的运动变化是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道”的运用特征是表面柔弱的内心刚强的。
B:“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才是“道”的运用特征。
C:“道”的运动变化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处事柔弱、不争、谦下,不是“道”的运用特征。
D:反方向运动,说明事物总是物极必反;欲强则弱,欲刚则柔,说明事物总是适者生存。
朱熹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恰当意思是()。
A: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宇宙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B: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地域中有四大,人居住在其中的大地上。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自然为法,而道法要合乎自然规律。
C: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最大。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最大的。人能够战胜地的法则,人定胜天,天道的法则,而道法归于自然法则。
D: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法与自然是两种思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儒家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人所迷,其日固久。
A:一阴一阳之谓道
B:中庸之为德也
C: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D: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两位先秦诸子。
关于“国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国学的概念和内容从古至今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C:季羡林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D:追溯“国学”一词,最早出自《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是()。
A:自己所以不想要的原因是,别人不要的强加给了我们。
B:凡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C: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也不要让我们喜欢的人去做。
D: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迫地送给别人。
《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乐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理念。孔子认为学习、践行是快乐的事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不同情形,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B: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
D:君子与人交往, 对上不奉承拍马, 对下不傲气凌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中的“叩其两端”的恰当意思是()。
A:扣住他的两端问题去同时探求处理,不可疏忽任何一端。凡事皆有两端,要么从上入手,要么从下入手,去粗取精,无所不尽。
B:从问题的两端中的一端开始处理问题。凡事皆有两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本后末,先上后下,先精后粗,无所不尽。
C:紧扣事物的低级和高级两个层面问题去探求实质问题。凡事皆有两极,都要从低级到高级,由简而繁,才能无所不尽。
D:从问题的头尾两边去探求。凡事皆有两端,两端包括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
“国学”的概念和内容自古至今是静态的和不变的。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焉。
A:一家
B:天下
C:一国
D:一人
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