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学

六等印章封爵制是哪个汗王时期开始设置的()?
A:成吉思汗
B:窝阔台
C:蒙哥汗
D:忽必烈
“九·一三”事件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共产党创始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瞿秋白
D:蔡和森
别林斯基的文论观点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简述70年代以来秦汉简牍的重要发现(只列出地点及主要内容)?
《新修本草》
中世纪东西方法律的共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A:习惯法与成文法并重,同时存在判例法
B:公开的等级不平等
C:家族本位
D:不动产所有权占重要地位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风格由五个因素构成:()、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巧、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A:向往而激情的心灵
B:高尚而美好的智慧
C:庄严伟大的思想
D:自然朴实的人格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
A:李涛
B:班固
C:司马迁
D:司马懿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规律理论?
我国最早的新式小学是()。
A:南洋公学外院
B:无锡三等公学
C:北京直奉小学
D:天津蒙养东塾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的是()
《致奥古斯都书》的作者是()
A:奥古斯丁
B:朗吉努斯
C:贺拉斯
D:但丁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飞钱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国家药典。
A:《本草经集注》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拾遗》
在“阴阳既立,三才位矣,”中,“三才”的意思是()
A:三个有才能的人
B:阴阳
C:五行
D:指天、地、人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制定的亚非拉三地的教育计划包括()。
A:《卡拉奇计划》
B:《亚的斯亚贝巴计划》
C:《圣地亚哥计划》
D:《亚洲教育计划》
E:《世界教育计划》
东汉时期,人口达到约()万。
A:3000-4000
B:4000-5000
C:5000-6000
D:2000-3000
心师造化
什么是甲骨文书,甲骨档案。
在下列提法中哪些是辩证思维最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A:“反者道之动”
B:“得鱼忘筌”
C:“物极必反”
D:“虚明照鉴”
E:“否极泰来”
古旧字画修复时应做好哪些工作?
1947年6月,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
A:陈毅,粟裕
B:陈赓,谢富治
C:刘伯承,邓小平
D:罗荣桓,贺龙
俄国外交大臣在()首先提出进一步瓜分满、蒙的意向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吉祥图案是如何体现服饰的意蕴的?
元朝主要有三个市舶司
材料1: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 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2: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10月19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象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从1266年至1273年,()曾先后5次派遣使臣出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