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员

沥青混合料按密实度分为()、()和()三种类型。
无机结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时,养生过程中提到的试件质量损失是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从试件上掉下的混合料质量。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需要满足工作性和强度要求,已知水泥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是,水泥:水:砂:石=375:170:616:1256(kg/m3)(0.45)。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调整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第1题,共1个问题
(单选题)如试拌时发现初步配合比混凝土的粘聚土和保水性适宜,但其流动性偏低需要调整。问下列基准配合比选项中哪一项符合这种调整要求?()
A:水泥:水:砂:石=375:175:616:1256(kg/m3)0.47
B:水泥:水:砂:石=386:175:649:1260(kg/m3)0.45
C:水泥:水:砂:石=386:175:616:1256(kg/m3)0.45
D:水泥:水:砂:石=406:175:616:1256(kg/m3)0.43
路面回弹弯沉的温度修正可根据查图法进行,修正后的路面回弹弯沉公式为()。
A:A
B:B
C:C
D:D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时的温度越高,则稳定度愈大,流值愈小。
沥青软化点既与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有关,也与沥青的粘稠性有关。
改性沥青常用的高聚物聚乙烯简称()。
A:PE
B:PP
C:PVC
D:PS
膨胀岩土地质隧道应加强监测的项目是()。
A:洞周收敛、锚杆轴力
B:围岩净空位移,围岩压力
C:拱脚基础沉降、钢拱架压力
D:洞周收敛,衬砌钢筋应力
密度计法进行土颗粒分析,对于一般易分散的土,用()作为分散剂。
A:氢氧化钠
B:草酸钠
C:六偏磷酸钠
D:氨水
隔离栅按防腐形式可分为()隔离栅。
A:热浸镀锌
B:热浸镀铝
C:电镀锌
D:浸(涂)塑
集料装填于容器中包括集料空隙和空隙在内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集料的堆积密度。
土颗粒组成特征应以土的级配指标的()和曲率系数表示。
A:不均匀系数
B:土颗粒分布形状
C:土的含水率
D:土的天然稠度
沥青混合料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
A:悬浮-密实结构
B:骨架-空隙结构
C:悬浮-骨架结构
D:密实-骨架结构(嵌挤结构)
实验室评审是为了评价/校准实验室是否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认可准则而进行的一种检查。
自动安平水准仪,()
A:既没有圆水准器也没有管水准器
B:没有圆水准器
C:既有圆水准器也有管水准器
D:没有管水准器
受水表面张力和土粒分析引力的共同作用而在土层中运动的水是()。
试述回弹弯沉检测结果的评定要点。
用于吸水底面的砂浆强度主要取决于()
A:水泥强度
B:石灰用量
C:水灰比
D:砂的用量
E:水泥用量
电动栏杆起落总时间规定为≤4.0s,实测方法为()。
A:秒表测10次,取平均值
B:秒表测20次,取平均值
C:秒表测50次,取平均值
D:秒表测100次,取平均值
波形梁护栏安装后,一般取500m为一验收单位,任取10跨护栏进行验收。
桩基轴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符合下列条件时可终止加载:()
A:某级荷载作用下,钢筋拉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设计值
B:某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上拔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5倍
C:桩顶累计上拔量超过50mm
D:检验性试验加载量达到设计要求
E:在某级荷载下24h未达到稳定
检验水泥细度的筛网有()和()两种。
采用纸质考试试卷的应()
A:题库中随机抽取
B:经专家审查后组成试卷
C:人工阅卷
D:当场确定考生成绩
现有甲、乙两种土,测得它们的含水量w甲>w乙,则可断定甲土比乙土软
进行沥青软化点检测时,当水浴中测得的平均值超过()℃时,应在甘油浴中重复试验。
A:85℃
B:90℃
C:95℃
D:100℃
围岩内部位移可用()量测。
A:超声波仪
B:收敛计
C:多点位移计
D:压力盒
沥青延度试验时,如果()次试验得不到正常的结果,则报告在该条件下延度无法进行。
A:1
B:2
C:3
D:4
高速、一级公路路基压实度标准,上路堤应不小于()%。
A:90
B:93
C:95
D:96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施工中,选用水泥时要求水泥的初凝时间应在()小时以上。
A:3
B:4
C:5
D:5
沥青软化点试验过程包括有:①将试样环置于涂有隔离剂的试样底版上。准备好的沥青试验徐徐注入试样环内至略高出环面为止。试样在试温冷却30min后,将装有试样的试样环连同试样板底置于装有5+0.5℃的保温槽冷水中至少30min;②将有金属支架、刚球、刚球定位等亦置于相同水槽中;③将整个环架放入烧杯中,调整水面至深度标记,并保持水温为5+0.5℃。将温度计由上层板中心孔垂直插入,使端部侧温头底部与试样环下面齐平;④烧杯中注入新煮沸并冷却至5℃的蒸馏水,水面略低于立杆上深度标记。从保温槽中取出盛有试样的试样环放置在支架中层板的圆孔中,套上定位环;⑤将盛有水和环架的烧杯移至加热炉具上,然后将刚球放在定位环中间的试样中央,立即加热,使杯中水温在3min内调节至维持每分钟上升5+0.5℃。⑥试样受热软化逐渐下坠,至于下层底版表面接触时,立即读取温度。指出正确的软化点试验顺序()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③-②-⑤-④-⑥
D:③-①-④-⑤-②-⑥